第一章 日本人的满洲梦(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捉蒋行动(第9/11页)
按蒋介石的想法,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到1937年夏,必定能把红军消灭。但张、杨不想再打了,所以在围剿行动上比较消极,蒋介石就打算把张、杨二人调到别的地儿,再派30万中央军过来进行最后的合围。
张学良呢,见到蒋介石后,说:别再打内战了,还是一起对付日本吧(这时候他明白了)。但受到蒋的怒斥。蒋觉得张学良太幼稚了,在他看来,对红军的胜利已指日可待,这时撤兵和谈,怎么可能?
面对这个在东北易帜和中原大战中给足他面子的小兄弟,蒋介石最终出了一个选择题:A.东北军和第17路军别再心不在焉了,必须倾力出动围剿红军;B.不想围剿也可以,东北军调到福建,第17路军调到安徽,陕北的围剿换人!
张学良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第一次是张作霖被刺,第二次是东北易帜,第三次是九一八事变。
被蒋介石怒斥“无知”后(12月11日下午),张学良红着脸出了华清池二道门内的五间厅三号房,张一边走一边左右看。走到头道门,看到他想找的人:东北军卫队第1营营长王玉瓒。卫队本来是负责张学良的安全,蒋介石来陕后,张学良把卫队第1营派到临潼,护卫蒋介石。张学良走近,对王玉瓒说:你跟我回西安!
张学良既没选A,也没选B,而是给了自己一个新答案。
回西安后,张学良开始布置行动。在此之前,他和杨虎城已经商量过了,“捉蒋”已是一个预案!他把任务交给王玉瓒第1营和孙铭九第2营。两个人接到任务后,都倒吸一口冷气。
12月12日凌晨2点30分,王玉瓒赶到西安郊外的灞桥,带着驻守在这里的该营手枪排迅速摸向临潼华清池。在灞桥,他与第2营营长孙铭九约定,临潼枪响后,第2营就出动,一起围攻华清池。
到华清池后,王玉瓒先带人下了住在附近的宪兵的枪,然后带人进入头道门,由于卫兵都是王的部下,很快就摸进二道门。这里有蒋介石自己带来的贴身卫士。王玉瓒看表,时针快指向凌晨5点。由于是冬天,周围还是一片漆黑。
一个卫士在那里晃悠。王玉瓒举枪便打。
蒋介石带来的贴身卫士都惊呆了。
他们夜宿在二道门内,听见枪响后,每人脑袋大了三号,外头的人显然是冲蒋介石来的。可他们又不知道动手的是张学良,更不知道他们只想捉活的。
蒋介石的贴身卫士拼死还击。但他们只有二十来个人,虽然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角色,但无奈人太少了。王玉瓒一边叫人压住对面的火力,一边带人扑向五间厅蒋介石住所。进去后,发现3号房的门开着,蒋的卧室空无一人。搜查完了,还是没人。蒋的黑斗篷挂在衣架上,假牙泡在杯子里。
王玉瓒也急了。
如果抓不到蒋介石,或者蒋介石出了意外,死掉了,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外面的战斗此时结束。张学良打来电话,问行动如何。王玉瓒说:人找不到了。
张学良告诉王玉瓒,如果没把活的蒋介石带到眼前,就以叛逆罪毙了他!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蒋介石真出意外死了,枪毙了王玉瓒又于事何补?
孙铭九带着第2营来了。
但蒋委员长到底去哪了?
凌晨5点,尤其是冬天,人们大多还都没起床,但蒋介石不同。他一直保持着军人习惯,每天5点准时起床,当外面枪响时,他正要起床。两个卫士猛地冲了进来,说:委员长快走!
蒋介石的心也提到嗓子眼,没人会想到出现这样的事。
蒋打开窗户跳了出去。在卫士的帮助下,他翻越围墙。虽然是50岁的人了,但蒋毕竟有军人的底子,三爬两爬竟翻了过去,但一只鞋落在地上。
卫士们保护着蒋介石跑到外面的骊山上藏了起来。
院子里的人发现了那只鞋。王玉瓒和孙铭九立即带人搜山。此时天才蒙蒙亮,有人发现一块大石头后有异动。喊话后,没动静。一个战士很冒失地往那边打了两枪。
草丛里站起三个人,两个贴身卫士站在蒋介石的前面。
按分工,东北军负责临潼这边,第17路军负责西安。西安那边没这样惊险,蒋介石带来的几个将领都被抓了。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通电,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战政体、保证言论自由、释放政治犯等多项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