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玛戈王后(第5/8页)
查理并非蠢材,他明白太后所说的最后一部分相当荒谬。科利尼并未密谋颠覆法国、杀死王室成员。恰恰相反,在查理所认识的人当中,科利尼是最高尚、最值得信赖的。玛格丽特写道:“国王因为提督……和特立尼(Teligny)(胡格诺派另一位领袖)武勇可嘉,非常尊敬他们两人,因为国王自己也是一位英勇而高贵的人,对具备相似品德的人心存敬意。”但国王现在身处困境,无法妥协。他意识到,如果要保持高尚品质,严守誓言和原则,为了捍卫真相而维护科利尼,他就必须谴责母亲,永远不和她来往,这令他感到害怕。
看得出来,国王很明白自己的抉择,知道他的决定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他花了数小时苦苦思索。如果是过去,太后只要出面,查理立刻就会乞求太后原谅,保证以后全听太后的。在一系列令人费解的事件之后,查理被后人认为患有心理疾病,容易突然变得暴躁,几世纪以来,查理都带着这一标签。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疾病并非个人可以控制的,当科利尼在场时,国王从未有过失常或破坏性举动。
查理不是疯子,他思维敏锐,不会歇斯底里得失控。不然的话,他就不会因为道德负担而如此痛苦了——他完全可以不管此事。遍览莎士比亚的巨著,也找不到比当晚的查理九世更悲剧的人物,也找不到更令人心碎的人物。似乎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已背叛了他;国王突然感到,连夜的欢庆使他筋疲力尽。凯瑟琳明白,他已身心俱疲。她和亨利以及一小群顾问轮番上阵,直到天明。可怜的查理就像在牢房中接受无情审讯的政治犯。凯瑟琳有一份名单,记录了科利尼身边的主要胡格诺派。她决心,王室要先发制人。
她的儿子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国王精神和感情都不够强大,没有太后的支持无法掌权。查理不必感到羞耻,就连法国13世纪的国王,伟大的圣路易(Saint Louis)在敢于违抗强势的母后卡斯蒂尔的布兰奇(Blanche of Castile)时,也已经年届三十。凯瑟琳的儿子才刚刚22岁。[12]如果科利尼还在宫中,事情可能大大不同,但此刻科利尼正在养伤,他在几个街区以外安睡。
突然,国王像被车轮碾过一样发出喊声。查理指着名单对太后高叫:“杀了他们,把他们全杀光!”
据玛格丽特自己承认,她对密谈的内容并不知情。这位纳瓦拉新任王后当然知道宫中剑拔弩张的态势,但她并不知道国王已决议进行一场大屠杀。她和所有人一样认为对科利尼的暗杀是吉斯公爵为父报仇。玛戈表示:“我完全不知道出什么事了,我发现所有人都有所行动:胡格诺派因提督遇刺感到失望,而吉斯家族担心被人冤枉,互相之间悄悄耳语。”不过,新娘很了解,因为这场婚姻,自己地位十分不利。玛戈明确表示:“胡格诺派怀疑我,因为我是天主教徒;而天主教徒也怀疑我,因为我嫁给了纳瓦拉国王。情况就是这样,没人告诉我事情的进展如何。”
当天午夜,几乎所有的身居高位的天主教徒都聚集到宫中,玛格丽特的姐姐克劳德(她当时在巴黎参加婚礼)清楚国王已经秘密下令,拂晓时对科利尼及其下属展开屠杀。由于陪同纳瓦拉的亨利来到巴黎的胡格诺派为数众多,单凭王家卫队不足以发动进攻,所以凯瑟琳被迫和吉斯公爵接触,他的随从人数众多,装备精良,随时可以一战。威尼斯大使写道:“他们(太后和雷斯公爵)把吉斯公爵喊来,命令他和……国王胞弟(亨利)杀掉提督及其女婿特立尼,以及他的手下。”大使又讽刺道:“您可以想象吉斯公爵在得到任务时是多么的高兴,动手时是多么积极。”不仅如此,其他重要的胡格诺派(包括宫中的胡格诺派)也将由加斯帕·德·塔瓦纳指挥的王室军队全部剿灭。值得注意的是,查理虽然一直渴望在战场上获胜,但此时并未参与战斗,这也说明他的决定受到了太后的压力。
法国王室通常很晚才睡觉。礼拜六夜里(更准确地说是礼拜天凌晨),玛格丽特去看姐姐,走进了太后的卧室。此刻她才发现山雨欲来腥风满楼。玛戈回忆道:“我紧挨着姐姐洛林夫人(克劳德)坐在一个箱子上,我发现姐姐神情黯淡。母后正在和别人说话,她一看到我,就让我回去睡觉。我告辞的时候,姐姐抓住我的手不让我走,而且还流泪叫道:‘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走!’我被她的哭喊吓到了;这时太后把姐姐叫到身边,严厉地责备她。姐姐说,要是把我打发走,会害了我的性命;如果事情败露,我将是第一个受害者。母后回答说,如果上帝允许这样的事情,我应当接受命运,但是,如果我留下不走,反而会引起敌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