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王驾崩,国王万岁(第4/7页)
初涉政坛的凯瑟琳热情高涨,赞同召开会议。她和科利尼、洛斯皮托一道开始在宫廷中各派之间斡旋,推进自己的主张,消弭敌对派别之间的敌意。虽然亨利在世时她有时也参与政府事务,不过那是受命于人,作为亨利的代理人打理政务。此次在宫廷中游说,则是凯瑟琳初次独立参与国事,凯瑟琳发现自己热衷这项活动。凯瑟琳大获成功,她认为成功的原因是自己的政治手腕高超,但事实上,清心寡欲和降尊谦和的名声是更重要的因素。王后在宫廷中一向低调,甚至可说是被人忽视,人们自然认为,王后理应继续这样。服从这位矮胖慈祥的凯瑟琳有什么关系呢?就算意见不合,到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轻易逼她让步。
所以,人们对凯瑟琳言听计从,她甚至说服了吉斯家族——至少在理论上说服了他们。八月将在枫丹白露宫召开一次预备会议,届时将提议组织一次全国性会议以解决宗教冲突。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国内形势进一步恶化(在公会议得以力挽狂澜之前),宗教迫害——似乎是一切不愉快的罪魁祸首——暂时平息下来。这一措施还能将洛斯皮托所谓“正直的”胡格诺分子——也就是温和守法的胡格诺派——和“邪恶的”胡格诺分子区别开,后者更为激进,坚持公开而高调地进行宗教活动,坚持对外传播教义,坚持渐进地挑战现状。如此一来,这些滋事者将能更容易地辨别、抓捕,并被控暴乱——毫无疑问他们是有罪的。
凯瑟琳非常赞赏区分个人的(尚可接受)宗教异见者和公开的(叛逆)宗教异见者,因为这正是她公公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时处理信仰分裂时所采取的方法。只要新教徒老老实实,不宣扬自己的观点,作为实用主义者的弗朗索瓦愿意网开一面。毕竟他的姐妹玛格丽特曾是早期胡格诺运动的领导者。弗朗索瓦没有和她断绝关系,反而尽其所能保护玛格丽特,后者也深知这一点,尽力做到谨慎行事。只有宗教异见者超越了底线,弗朗索瓦才会不得已采取行动——那是凯瑟琳婚后第一年,一群激进的新教徒散布武力抗争的传单,而且斗胆将这可憎的传单贴到安博瓦兹弗朗索瓦下榻的卧室门口。凯瑟琳不禁想起此事,当时此事大大地激怒了国王,立刻被定性为叛逆罪。此后数月之间,都有新教徒被公开施以火刑。此后,一切又复归平静,幸存的新教徒谨慎行事,不让外人知晓自己的信仰。此事被称作“海报事件”(Affair of the Placard),发生在25年前,当时宗教改革运动才刚刚起步,此后,胡格诺派的组织程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员的信心也与日俱增——恐怕王后并不乐于见到这一点。
凯瑟琳为自己的政治成就感到自豪,爽快地邀请全国所有的显要贵族参加八月在枫丹白露宫举行的会议,为了表示热情,凯瑟琳还把会场选在了自己的房中。与会贵宾包括安托瓦内·德·波旁和他行事果断的弟弟孔代亲王路易·德·波旁(Louis de Bourbon)——这正中吉斯家族下怀,因此,吉斯家族突然改变态度,认可凯瑟琳的政治影响,并同意了凯瑟琳的计划。
王后克服一切反对意见,极力推行其召开大公会议的决策。与此同时,洛林枢机主教和他的弟弟吉斯公爵正忙于推进自己的计划。凯瑟琳并不知道,天主教派的密探发现,有证据表明孔代亲王和安托瓦内·德·波旁本人(不太明显却同样糟糕)正计划组织胡格诺派造反。凯瑟琳推行的宗教宽容政策是有限度的,洛林枢机主教也正是因此才接受这一政策,而孔代亲王和安托瓦内·德·波旁将因为破坏和平而被控叛逆,如果定罪的话,两人都将被处死,如此,吉斯兄弟将轻而易举地除掉政途上的巨大威胁。万事俱备,只需使纳瓦拉国王和孔代亲王离开法国南部的根据地,进入巴黎或其他王室领土——吉斯家族在这些地方都有势力,可以轻易地逮捕他们。凯瑟琳八月在枫丹白露宫召开的会议为吉斯兄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召集令将由太后下达,而非吉斯兄弟。
安托瓦内·德·波旁或许无能、弱小且不堪重任,但并非彻底的愚人。收到凯瑟琳请柬之后,安托瓦内、他的妻子让娜·达尔布雷以及他的弟弟孔代亲王立刻怀疑这是一个陷阱。由于无视国王的召集即是有罪,安托瓦内在写给国王和太后的信中闪烁其词。安托瓦内向太后保证,宗教差异造成的骚乱只是谣言而已。他已详细调查,国王臣民顺从而忠诚,令他感到满意。所以,他不必前往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