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奏稿卷一(第4/10页)

——考定日讲设官之制

谨按日讲起居注官,现在满洲十员,汉人十二员。臣考旧章,则日讲官与起居注官,系属两项,非一项差使也。日讲官主执经人侍,每日进讲,即宋时崇政殿说书之职也。起居注官主典礼侍班,簪笔载记,即周时左史、右史之职也。我朝顺治十年设立日讲官,其时并无起居注之名。至康熙九年复举行日讲,且创立起居注馆,于是起居注官即以日讲官兼摄之,两项差事乃并为一项矣。厥后康熙二十五年停止日讲,而起居注官则未尝废,衔上日讲二字亦未裁去。雍正、乾隆以来相沿不改,其实所办之事,乃记注侍班之事,日讲二字则有空衔而无实事也。今奉旨举行日讲,似须循名责实,二者分作两项,于现在记注官之外,别添一项人作日讲官,以复顺治及康熙初年之例。其现在之起居注官,只于衔上裁去日讲二字,其余不改,以循雍正、乾隆以来之例,庶名实相符,而于六朝成宪皆不稍背云。

——讲官员数

谨按顺治十二年初设讲官,选词臣八人,不分满、汉。康熙九年定设满洲四员,汉官八员。厥后递有增加,至十八员、二十六员不等。盖以讲官而兼记注之事,职务较繁故也。今既将讲官与记注官分作两项,似可循康熙九年之例,定为满洲讲官四员,汉讲官八员。

——每日进讲员数

谨按顺治十二年,定以掌院学士率讲官或二人,或三人进讲。康熙年间每日进讲之员,无可查考。臣愚以为进讲之员太多,不免徒务虚文。谨拟每日以一人进讲,不事旅进旅退,与寻常召见无异。庶讲官凝定专一,得以悉心启沃;皇上静对臣工,听其讲论今古,亦得细察其精神器识,即此可以陶冶人才矣。

——讲官应用何项人

谨按现在起居注官,专用翰詹两衙门之人。溯查康熙年间,励杜讷以州同而转讲官,高士奇以中书而转讲官,当时取人,往往不限资格。又康熙十六年,有满洲讲官兼用小九卿之例。乾隆初年,有呈进讲章兼用科道之例。此次设立讲官,似可援此二例斟酌行之。臣之愚见,拟请除大学士、掌院学士及六部、都察院职事较繁,无庸充补讲官外,其余内阁学士及九卿科道之由科甲出身者,准其与翰詹两衙门一体充补讲官,庶取人之途较广,而仍不违乎成例。

——定保举讲官之法

谨按顺治十二年初立讲官,谕令大臣选词臣学问淹博者八人。既由臣下选择,是保举之法也。康熙年间,讲官由题本开列请简;乾隆年间,讲官由引见擢用,至今相沿不改。臣思此次复设此官,仍须行选择保举之法。盖保举尚恐其滥,惟保举讲官断不至于滥,不特保人者十分慎重,即受保者自揣学问平庸,亦必不敢妄进以取戾也。求皇上于一二品大臣中,特旨派出四五人,令其各保数员以备进讲。此次所保之人,或升迁出差,将次缺员,又求特派四五人,令其各保数员进讲。所保之人必容止庄重,辞气温雅,又必兼熟《通鉴》、《会典》二书。如不称职,令其退出讲筵;或根柢甚深,而口稍拙讷者,不妨保举。

——进讲之地

谨按康熙年间进讲之地,懋勤殿为多。惟十二年暂修宫殿,驾驻瀛台,即在瀛台进讲。二十三年天气严寒,即在暖阁进讲。其余或在郊外,或幸南苑,皆不辍讲。是地可随时迁移也。今奉谕旨便殿进讲,皇上现御东书房,臣拟请即在东书房进讲。以后或有迁移,临时再降谕旨。

——进讲之仪

谨按康熙年间进讲仪节,初人,行三叩礼,侍立,诣讲案前进讲。讲毕,复行三礼。至十六年停止讲毕之三叩礼。臣今拟就此仪稍为酌量,请即东书言之:皇上升御床西面,床上恭设一横几为书案,置所讲之书于案上;又预设小几于室中,为讲官之讲案。届时讲官捧书入陈于讲案上,转出案西,跪东北面,一叩,兴;复讲案位,侍立宣讲。讲毕,复转出案西,跪一叩,兴;趋出。如遇圣驾不御东书房,所有皇上南面,讲官北面之处,有时限于地势,再行临时斟酌。谨照此仪另绘一图附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