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卷四(第14/15页)
《田赋一》:“赵过能为代田,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注:“代,易也。”
按:今年之甽在彼,明年之甽在此,播种不在原处也。
《田赋二》:“民赋曰调,晋平吴制户调。唐赋入之制曰租,曰庸,曰调。调者,令民输绢布也。”
按:征入曰调敛,散出曰调发,曰调遣。征入曰贡赋,散出曰赋政。于外曰赋工,曰赋盐,皆分颁于外也。即诗赋之赋,亦敷陈于外也。《赵充国传》“赋人二十亩”,赋田于人也。
《田赋三》:“唐代宗时,察民有粟帛者,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十取八九,谓之白著。”
按:白著,犹今俗言白当差也。
“唐大历中,国用急,苗方青则征之,号青苗钱。”
按:宋王安石以苗方青时贷钱与民,至秋收息,亦谓之青苗钱。
“后唐有椁场院,今天下纳秆草,每束约一文”。
按:《说文》“椁,束秆也。”即今之稻草也。
《田赋四》:“五季暴政,食盐则输盐米。”
按:每正供米一石,另输盐米四斗,官给以盐一斤。
“五季时供军需,则有鞋钱。”
按:今征调官兵,亦有草鞋钱之名。
“五季时民输米入仓,则有麴钱。”
按:麴,籧篨也,所以藉米。今漕米上仓,亦有芦席钱之名。宋时杂赋,亦纳芦麴。
“五代周显德中有逃户庄田,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
按:射,犹曰占也,犹曰认耕也。
“宋开宝中输纳钱帛,每贯收七文,每匹收十文,曰头子钱。”
按:耗钱耗米,名目历代不同,头子钱亦一名也。近世赌博者,百钱取五文人公,亦曰头子钱。宋末叶水心疏,言每贯取头子钱五十六文。
“李椿年言经界不正之弊,七曰倚阁不实。”
按:倚阁,犹今俗停阁、耽阁也。
“李椿年措置经界,言已打量者四十县,未打量者展期一月。”
按:打量,犹曰估计也,今世俗有此语。
《田赋五》:“人烟田产在此处,而税在彼处,谓之鸾佃。”
按:吾乡有居宅在此,而耕作在彼者,谓之鸾作田。
“建炎四年诏:物帛非纰疏滥恶,不许抑退。”
按:纰,缯欲坏也,缯疏也。
“官收物而给印信文凭曰钞,即今钞关。宋绍兴中,凡赋税必具四钞。曰户钞,则人户收执。曰县钞,则关县司销籍。曰监钞,则纳官掌之。曰住钞,则府库藏之。”
按:今收钱漕者曰串票,征关卡者曰三联票,皆钞之类也。
“朱子正经界疏,实佃者或申逃阁,无田者反遭俵寄。”
按:俵,分散也,无田者或被他人以其税分寄名下。
《田赋六》:“李冰为蜀守,壅江水作堋,穿二江成都中,双过郡下,以通舟船,因以灌溉诸郡。”
按:作堋以穿二江,犹云厮为二渠也。堋,犹水中之潭也。
“江东水乡,堤河之两涯而田其中,谓之圩。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在水下,故以堤御水。堤中通斗门,引水入港以溉田。”
按:今皖南如宁国、太平,皖北如卢州、颍州、六安州、滁州、和州,皆有围田,民多筑圩以居。
《田赋七》:“当屯之内,有软有硬。”
按:当,犹该也。今世曰该府、该州县,六朝唐宋曰当道、当郡、当州、当县、当屯,今京师谚亦曰当街、当院。
“顺时土。”
按:字,或书作,俗作觅,音莫狄切,又音胍。土,察土之脉也。
“汉昭帝元年,上畊于盾弄田。”注:“帝年九岁,在盾近署试耕为戏,故曰弄田。”
按:邓通为弄臣,与此弄田,皆当时偶尔立名。
“稿。”
按:吾乡呼稻草曰菅,草之去皮者曰菅心,草之编为席曰稿荐。
“取民间田契根磨。”
按:唐宋公牍中,考究事实或曰根括,或曰磨勘,或曰根磨。今曰根究,曰磨对,曰勘验。
《钱币一》:“《周礼》:‘泉府……买者,各以其抵。”
先郑注:“抵,故贾也。”后郑注:“抵,本也。”国藩按:抵,如今之借钱有保人也。今贩官盐者,亦须取具的保,乃许领引运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