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卷一(第5/13页)

按:褰祛,犹云振袂也。钟唇微扬,若袂之微举也。

“钲上谓之舞。”

今俗称舞曰钟顶。

“钟带谓之篆”。注:“带所以介其名也。”

按:钟之周围横痕一道,谓之带。于之上一道曰鼓,鼓之上一道曰钲,钲之上一道曰舞带。形如锲入然,故曰篆也。

“于上之攠,谓之隧。”注:“攠所击之处,攠弊也。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

按:今钟上受杵之处,往往窐深如圆月形,即隧也。

《玉人》:“终葵首。”注:“终葵,椎也。”

按:珽玉以椎为首,长六寸,当是圆首;自六寸以下则方。

“裸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注:“瓒如盘,其柄用圭,有流前注。”

瓒,以圭为柄曰圭瓒,以璋为柄日璋瓒。前有黄金勺,勺端有鼻,鼻下有流,所以注酒。故《诗》曰:“黄流在中。”

《矢人》:“矢参分,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一在前者,前有铁,重与二在后者亭平也。五分而二在前,则铁稍轻矣。七分而三在前,则铁更轻矣。

“刃长寸围寸。”

矢之匕中博,自博处至锋,谓之刃。长一寸,全匕则长二寸。矢匕中有脊微高,围寸,并脊计之,博则不满寸矣。

《梓人》:“顅脰。”注:“顅,长脰貌。故《书》顅或作。郑司农云:‘读为头无发之。’”

按:《庄子》:“而视金人其脰肩。”肩与顅同音通用。

《匠人》:“四阿重屋。”注:“四阿,若今四注,屋四面皆有霤也。”

按:四面垂霤曰阿,吾乡谓之天井,因而一面垂霤亦曰阿。

“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厂二寻,深二仞,谓之浍。”

按:一夫受田百亩,两夫之间,必有一沟。方里而井,方十里为成,两井之间,必有一洫。一成则九洫矣。方百里为同,两成之间,必有一同。一日则九浍矣。又按《遂人》“百夫有洫,千夫有浍”;《匠人》则“十井九十夫即有洫界之,千井九千夫乃有浍界之”,大同小异。

《弓人》:“凡昵之类不能方。”注:“昵或作樴,或为。,黏也。”

按:正字,昵、暱借字。

“冰析灂”。

按:灂,漆纹也,有似水波鳞鳞之纹。

“夫筋之所由幨”。注:“幨,绝起也。”

按:幨与“轮虽敝不”之同义。

“今夫茭解中有变焉,故校。”

茭解,谓隈与萧相接之处。弓干之端,析为两歧,而以萧剚入。干势向内,萧势向外,形制有变,故抗弦有力,是以校也。

“下柎之弓末应将兴。”

下柎,谓柎不高而力弱也。兴谓把处有摇撼之患。

仪礼

《士冠礼》:“抽上。”注:“,藏荚之器也。今时藏弓矢者,谓之丸也。”

按:以韦为之,下自下韬而上,上自上韬而下。

“有篚实勺觯角柶”。注:“柶状如匕,以角为之者,欲滑也。”

按:柶与匕,其状皆如今之羹匙。但少牢及公食大夫之柶,用以报羊与豕于铏,以木为之,其柄宜长,故旧《礼图》云:“柶长尺,博三寸,曲柄长六寸。”,即叶也。士冠礼之柶用以报醴于爵中,以角为之,其柄宜短。想叶博不过一寸许,曲柄不过三寸耳。《礼图》无士冠礼之柶,无可考证,以意拟之耳。

“三醮有干肉折俎”。

干肉之醮,三醮皆用脯醢,惟末醮有干肉。折俎,特杀之醮。始醮亦荐脯醢,再醮加两豆两笾,三醮加俎。郑注:“二醮时彻去始醮之脯醢。”张尔岐云:“三醮不彻再醮之豆笾。”国藩以为末醮既不彻豆笾,则再醮亦不宜彻脯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