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第16/26页)
19.南沙河广与北沙河等,水深尺余,古之漷水也。出连青山,入薛河。又行二十五里,至官桥镇。相传即孟尝君封薛之故邑。镇南关外有一水,自东南来,西北入运河,又行十余里,有一水甚大,土人云名十字河,亦自东南来,西北入运河。
20.连日皆行运河东堤之外,黄河丰北决口未塞,水淹丰,沛、鱼台、金乡、嘉祥、钜野一带,皆在运河西堤之外。邹县、滕县途中间遇饥民,携老抱幼,北去乞食,又牵耕牛数十头,一路求售,仅五、六千钱一头,盖折本不啻三四倍矣。
21.至韩庄,沿途见道西湖水浩淼。风帆往来,盖微山湖,本在运河之西,近被黄水冲溢,湖水漫过运河之东也。韩庄向有店二三千家,运河贯于街中,微山湖在西堤诸店之后。近为黄水所淹,房屋无一存者,皆结秸为庐栖止。河干头尽为湖所吞,仅余两线单堤,中走一泓运河,其溜极急!自此下游无堤以束之。运河宽五六十里矣。余骑马行泥淖中,绕道数里。至此渡运河,又二里许,渡新河,新河者上游亦受微山湖之水,下游仍入运也。
22.微山湖之下游,向系民田。因全黄入湖大溜,顶托北行,余水则散漫四溢。北其漫而南流,下游入运者也。在船上行十五里,所过民田村庄,房屋坚固者,尚峙水中未倒。船至荆山桥之南岸一村庄前上岸。荆山桥者,其河甚宽,上游受微山湖之水,下游入运。今汪洋一片,则此河轨道不复见矣。但见长桥露于水面,其长约二里许。北岸一小山,南岸一石牌坊而已。上岸后,坐轿行十八里,至黄河北岸,渡一新河,系官为新开者。盖欲引微山湖之水,泄入黄河,以杀湖涨也。仅二丈宽,与黄河仅隔一堤。新河用船渡,而黄河则坐轿行过,无勺水矣。河堤之下,即至徐州府。
23.在堤上,见徐州北门内,有东坡之黄楼。南门外有云龙山,山上有放鹤亭,东南隅有戏马台,皆历历在望。
24.符离集,古符离县城也。睢河在集中,上有桥,下有船往来。睢水有三源,出江苏砀山县者,为睢河;出河南虞城县者,北一支为洪沟河,南一支为巴渠河。至萧县与睢水合,下游入洪泽湖。
25.至宿州城北关外,隔水用船,行三里许。据《方舆纪要》,汴水经州城北,今汴水竟无迹矣。李氏图亦不载也。州牧郭世亨来见,据称此水系北股河,南股河上游系黄河。南岸之减坝,所谓天然闸者是也。往年皆盛涨,今年黄河北决,无减坝,南流到此,因雨水太大,合州成灾,故环城皆水云。
26.浍河出河南归德府,有二源:一曰南沙河,一曰北沙河。下游至五河县,与淮水会。又行三十里,至新桥,渡澥河,河面甚宽。澥河来源不远,上游仅三四十里,下游仅二三十里,即人浍河也。《方舆纪要》无此河,李氏图有之。冬夏皆有船,从前有桥,今塌矣。
27.洪泽湖以黄河南岸减坝数十年,所放之水,积淤渐高。又加二十二、三年中牟,祥符决口水皆入洪泽湖。二十九年开吴城六堡,淤湖尤甚,不能容水。故数年来,宿州、灵璧、凤阳一带水无所归,遂成泽国。此泛舟所行之水,皆村庄民田也。行二十余里即入淮河。沿河而下,又行二十余里,凡五十五里,至临淮关。
28.梁县城市镇甚大,且繁盛。按汉慎县本属汝南郡,刘宋侨置汝阴郡于此,因以此为慎县。东魏置平梁郡,陈曰梁郡,隋唐皆曰慎县。宋绍兴间避讳,改曰梁县,从故郡名也。元仍宋旧,明初省入合肥县,今为梁乡县。
29.庐州府城东门名威武门,南门名德胜门,东门外过一桥,桥下河内有船,即肥水也。上游来源不远,即在合肥境内。下游汇为巢湖,土人名为交湖,音之误也。湖去府城四十里,由湖流出为黄落河,入大江也。三十七里至派河,上有桥,下有船,问之土人名此上派河,尚有中派河,下派河,三河皆通巢湖也。
30.桃城店,街外有一河,以船搭浮桥,河中船颇多。问之土人,云名桃城河,上游出西北一带山下,下游入巢湖也。
31.距舒城七里,有一河颇深,名七里河。过船后,又行二十里,复有一河无船,幸水小,有桥易过。闻山水盛涨时,极难过也。此二河下游,皆出巢湖,入大江。其地有市镇,即名南港。至此望诸山,四围如画。西一高峰名春秋山,南一高峰名鹿起山。又十里,至梅心驿公馆,面山后有舫斋,极雅,诸尹钮西农所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