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第15/26页)

2.十二连桥,即西沱也。宋何承矩为沧州节度使,请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百七十里。筑堤贮水为屯田,以遏敌骑之奔轶。于是雄奠霸州,平戎破鲁顺安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溉田,获渔稻之利。而水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此东淀西淀之所由起也。

3.河间府,古瀛洲也。

4.献县之北,过一河,上有桥甚高,下有船风帆往来,盖子牙河也。

5.滹沱河,发源山西,由广平北流至天津入海。自与滏阳河合流后,即谓之子牙河。

6.自交河、阜城、景州、至刘智庙一带,皆傍运河之西岸行。至明日,德州渡河,则过东岸矣。向来此数百里间,地洼积水,夏潦甚盛,故使江西者甚为难行。景州南北,常须坐船,溯运河而至德门。今年此间夏雨无多,故昨二十九、初一及今三日,皆路干好走,甚难得也。然闻黄水由微山湖全灌入运,顶托北流,故运河水极旺,而卫漳之来源亦旺。景州之南北岸已决口矣。

7.四女寺有一滚水坝,运河水太盛,则开闸放出,下游由直隶之宁津、庆云一带入海。土人称盐河亦称老黄河。若秋冬春,则无水矣。

8.魏家湾有一滚水坝,水多则开闸放出,下游由乐陵、海丰一带入海。李氏地图谓为马颊河,盖附会九河古名而称之。土人谓为赵王河,盖运河之西岸本有赵王河入于运,故指此为赵王河之下游也。

9.东昌府城东有一龙湾滚水坝,运河水多则开闸放出。下游由禹城、惠民一带入海。李氏地图谓之徒骇河。余问之土人,仍称曰赵王河。此河与昨日之马颊河水势皆小,盖运河滚坝皆在未会卫河以前,四女寺滚坝,则在既会卫河以后也。

10.大清河,河广约三十丈,水深而浊,但不似黄河之湍悍耳。大清河本济水也,出王屋、济源县,绝黄河出而溢为荣,东北会汶而入于海,古之济水如此。自济水绝流已久,而凡东平州以下经东阿、平阴、历城、济阳等处,至利津入海者,概谓之大清河。其源自平阴县南之柳沟诸泉,由东平州北门外过,折而东北,汶水为戴村坝所遏之余之水来会,又折而北。运河夏涨,张秋镇减坝之水来会,自是浩浩一巨川矣。昔之清河,济为主,而汶附之。今之清河,汶为主,而柳沟诸泉附之。运河减坝又附之也。又为盐船所经历,故亦谓之盐河。

11.自别京外西山后,几十日不见山。至旧县始见四围皆山,盖泰山支麓也。

12.东平州北关外渡河,广约三十丈,盖大清河自汶水来,虽为戴村坝所遏,全汶入运。而其溢出之水,漫坝而下者,即经东平州之北门外,盖昨日所渡大清河之上游也。李氏地图以州城在此河之外,误也。州城内外多积水,南门外一桥下积涨颇深,桥南尤泥泞难行。今年尚好,往年雨多,环城皆水,竟不可行,须绕道行十五、六里也。州城甚大,周四十里,汉为东平国,取《禹贡》“东原底平”之义。刘宋后魏曰东平郡,隋曰郓州,唐元和中置天平军节度,宋政和初,升为东平府,元曰东平路,明曰东平州,初隶济宁府,后改隶兖州府,国朝隶泰安府,实四战之地也。

13.元韩仲晖初于安山开会通河,今仅有一安山闸而已。

14.汶水本自大清河入海,自明宋尚书礼筑戴村坝,遏全汶入运,三分北流,七分南流,而汶水遂为运河之源矣。此渡处地名草桥,去南旺湖分水处尚五十里。过渡后又十里,至汶上县。

15.过高橹桥行仅一里许,即坐船泛小河。问之土人云名泉河,由泰山来。夏月大雨,则溪涨流出,下注运河,冬则无水矣。

16.泗水桥长约五十丈,泗水出陪尾山,下游分二支,南支入独山湖,北支过兖州府,会洸河,过济宁州,入运。此桥北支也。

17.白马河源出大龙山,西流会于汶,入运河。

18.出兖州府城,即望见东南有一山,高秀回出,盖邹县之峄山也。在县南二十五里,秦始皇刻石于此,晋郄鉴避寇于此。自峄山之北,众山绵亘数十里。峄山之南,绵亘百余里。昨日、今日大道之中,皆山相送也。盖皆泰山之支麓,峄为主蜂。余问之土人,有曰连青山者,有曰高山者,有曰龙山者,其名不一。昨日所过之泗水白马河,今日所过之南沙河,北沙河,及邹县之南小溪数处,皆发源山下,西北流入于运河,或入于泗水,入于南旺、昭阳、微山等湖。孔孟桑梓,山川雄秀绝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