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年谱卷十(第4/6页)

札撤徐州镇总兵詹启纶一军,遣散回籍。出示晓谕淮北民圩,严缉奸匪。

二十日,刘松山军到清江浦。

二十一日,驰折奏:群贼全萃皖境,英翰空出重围以求援。寿春镇总兵易开俊目疾增剧,拟亲率湘军赴临淮驻札,就近调度。派刘松山兼统易开俊之军。臣初奏四省十三府州之地,安徽以临淮为老营,河南以周家口为老营,江苏以徐州为老营,山东以济宁为老营,各驻重兵,多储粮械,一处有急,三处往援,有首尾相应之象,无疲于奔命之虞,或可以速补迟,徐图功效。至于目前诸将,刘铭传、潘鼎新均可独当一面,张树声、周盛波两军合当一面,刘松山、易开俊合当一面。另派郎中李昭庆训练马队,合以亲王旧部,同为游击之师。又折奏派委浙江运司李榕前赴济宁,承领国瑞交代事件,并迎提亲王旧部军马,赴徐州调遣。饬潘鼎新一军移驻济宁,会同李榕料理接管。附片奏:钦奉寄谕,陈国瑞、刘铭传曾有互斗之案,饬臣斟酌,妥为调派。现在刘铭传援剿皖北,应令陈国瑞暂驻河南境,不宜其事一处,以杜诸军内讧之渐。又片奏总兵陈国瑞优劣事迹,请旨饬归河南巡抚节制调遣。

是日,前折递回,奉到上谕:“曾国藩因节制三省,任大责重,复恳请收回成命,具见谦抑之忱!第贼氛猖獗,时事孔艰,事极不专,则一切调度事宜,深恐呼应不灵。该大臣惟当力任艰巨。与三省督抚和衷筹画,将此奏贼众克期殄灭。彼时三省军务既平,自可毋庸该督节制。既为其实,毋避其名,万不可稍存过虑之心,再有渍读。钦此。”

二十二日,公由清江登舟,换用淮船。

二十六日,渡洪泽湖。

二十八日,舟泊五河。驰折奏皖境一片逆氛,非马队不足以制胜。请将寄谕拨交河南之马队,一起凡四百九十六员名,调赴皖北助剿。附片申陈:精力衰颓,军势单弱,尚未开总督两江之缺,而更增节制三省之名,耿耿寸衷,如负重疚。恳收回成命,但责臣之会办剿捻,自当通力合作,不敢稍分畛域。如不蒙俞允,更当累疏渎陈,不辞严谴。

二十九日,公舟抵临淮关驻营。

是月,安徽雉河集解围,贼窜河南许州境。湖北蒋凝学一军奉调赴甘肃,行至襄阳哗溃。

六月初六日,批总兵陈国瑞禀牍,凡二千余言,称其所能,而历数其过失。申明禁约,凡四条:一曰不扰民,二曰不私斗,三曰不梗令,词旨严切,陈国瑞复禀,未能遵公约束也。

初八日,乔公松年来见公。初十日,出示晓谕:“毫州、蒙城、宿州、永城四属民圩,分别良莠,擒送捻匪赴军营者,重赏。并委员会同州县,严拿匪徒,就地惩办。

十二日,与乔公松年驶折会奏,援军大捷,雉河解围。附片专奏陈州府库存银二十万两,拟与江苏、安徽、河南分拨各五万两,给付军营,其李鸿章应得之饷,即就近拨发刘铭传等军用饷。

十三日,公移驻陆营。时淮水盛涨,各营多移淮南岸以避水。公营在北岸,筑堤以捍之。

公弟国荃奉旨授山西巡抚。二十四日,奉到上谕:“曾国荃已简授山西巡抚,曾国藩当嘱该抚勉图报效,作速赴任,勿以病辞。钦此。”

是月,贼西窜南阳、襄、陕一带。

七月初八日,驶奏钦奉谕旨复陈一折。奏称雉河解围以后,贼分两路西窜。檄调刘铭传全军驶赴周家口,添调马队以助之。山东拨交马队二起,系曹南新挫之余,人马俱疲,必须在徐州大加整理。细观贼情,已成流寇,若贼流而官兵与之俱流,则节节尾追,著著落后。臣坚持初议,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令刘铭传驻周家口,张树声驻徐州,刘松山驻临淮,潘鼎新驻济宁,贼至则迎头击之。请敕下河南、湖北督抚,于豫之巩、洛、宛、邓,楚之随、枣、黄、麻,各驻劲兵一枝,专重迎剿,不事尾追,庶几渐有归宿。且此贼有不甚似流寇者,蒙、毫老巢田庐尚在,贼尚眷恋,既设法以遏其流,又拟查办民圩,以清其源。谨将告示一道,钞呈御览。又折奏徽、休防军索饷哗噪,已饬查拿侵饷之营官、倡乱之勇丁,认真严办。请将唐义训、金国琛交部议处!皖南道张凤翥措置不善,先行撤任。并奏自请交部议处。附片奏委吴坤修署皖南道缺。又折奏扬防凯撒,供用漕折银两,目前无款归还,请旨敕部暂缓催提。又奏谢弟国荃授山西巡抚恩,并陈明近日病状,未知现在是否痊愈,已恭录谕旨,驰函家中,嘱其勉图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