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叶盛兰往事(第16/23页)
一天,谭小培为小女儿的孩子办满月。叶盛兰让弟弟穿戴整齐,说是带着他去谭家吃满月酒,实则是相亲。谭小培见叶盛长相貌清秀、谈吐文雅,非常喜欢。当即就要了一张照片。没过几天,就托人回话儿,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两家准备一番之后,在当年的八月,叶盛长和谭秀英结为夫妻,开始了一生一世的悲欢离合。
叶家子弟谭家婿。谭小培和叶盛长还特别合得来、也谈得来。翁婿在一块儿,不怎么聊戏,他们聊玩。比如两人聊到溜冰,什么“里刃”、“外刃”、“正8字”、“倒8字”,专业名词一套一套的,别人根本听不懂。
叶家兄弟要数叶盛长最爱玩,也最会玩。跳舞、溜冰、游泳、骑马、射击,他都会。社会上流行什么,他就玩儿什么。流行自行车了,他骑自行车,买的还是名车——英国“凤头”牌的。流行摩托车了,街上就能看见他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的神气样子。流行西服了,他穿西服,还是最时髦的奶油白。别看他是梨园行的,自己可特别喜欢电影。电影院上演新片子,他都抢先去看。他认识很多电影明星,有的还成为挺要好的朋友。他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说:“我要不是叶家人,早跟胡蝶去拍电影啦!”
【叶比花好】
从1940至1948年,他和三哥、四哥几度南下上海,三兄弟一齐上阵,真是红得发紫,天天客满。在上海,许多大角儿都愿意与叶氏兄弟合作演出。这里,我忍不住要开列几张戏单。外行可能看不出名堂,可让懂京戏的人看了,就像看到名菜馆里的一张好功能表,馋得要流口水了。比如,合作演出的《群英会》,周信芳的鲁肃,叶盛兰的周瑜,高百岁的刘备,裘盛荣的黄盖,高盛麟的赵云,袁世海的曹操,叶盛长的孔明,赵如泉的关羽。又如,全本《武松》(包括“打虎”、“阳谷县”、“挑帘裁衣”、“狮子楼”、“打店”),盖叫天演武松,吴素秋演潘金莲,叶盛章演武大郎,叶盛兰和叶盛长演前、后西门庆(即一个演前半本的西门庆,一个演后半本的西门庆)。1947年秋他们哥仨同时接受了邀请,参加了“恒社”首领杜月笙六十大寿的堂会。他们演的戏仍是《武松》,叶盛章的武大郎,叶盛兰的西门庆,叶盛长的何九叔,而武松的扮演者是李少春,潘金莲的扮演者是李玉茹。不管红色政权对杜月笙如何评价,但那次堂会戏可谓空前绝后,标志着中国京剧的最高水准。“语其扮相,实宽春容,语其武功,良亦精通。”——这是口味挑剔的上海小报对叶老五表演的评价。尤其欣赏他如此年纪,竟善演衰派老生,所以形容叶盛长是“下台美如冠玉,上台老气横秋。”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作为二路文武老生,叶盛长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绿叶。所以,很多角儿也愿意请他配戏。仅在上海演出的一段时间里,与他合作的名演员就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盖叫天,唐韵笙,孟小冬,马连良,于连泉,赵桐珊,谭富英,杨宝森,高盛麟,王少楼,王少亭,马富禄,茹富兰,言慧珠,童芷苓,白玉薇,魏莲芳,高雪樵,宋遇春,李多奎,李四广,刘斌昆等。叶盛长说:“我给他们配演次要角色,心里美滋滋的!”
是呀,像他这样的“一片叶”,比现在的“大红花”可强多了、好看多了。
【他也挑班】
1944年的一个夏天,岳父谭小培对这位姑爷说:“你出科以后,陪着三哥、四哥唱这么多年了,也该自己闯荡闯荡了。”
“怎么个闯荡法呀?”姑爷问。
“得自己挑班挂头牌。”
叶盛长吓了一跳:“我行吗?”
“怎么不成?事在人为嘛。你看你三哥、四哥都能挑班,你为什么就不行?即使不能长期挑下去,也得短期挑些日子,往后人家提起你来,也得说你不光是陪人家唱过,自己也挑过班儿。”
叶盛长真动了心,可这班儿怎么个挑法?单凭自己行吗?岳父见他面有难色,就说:“我替你想办法,你就听我的信儿!”
说罢,谭小培就大包大揽干起来。冲着谭家、叶家的人情和面子,谁都答应帮忙。叶盛兰当即表示心甘情愿为弟弟挂二牌(即二路角,也称里子,好的二路角称硬里子。演出中辅助头牌演员,所饰演的角色略次于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