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给联盟的最后一击(第5/8页)

[115]雷日科夫在谈到叶利钦的作用时也说:“为了攫取国家最高权力,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用自己的行动千方百计鼓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乌克兰的以及其他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行动,以此作为同国家中央政权斗争的政治杠杆。一旦作出最重要决定的关头来临,他就毫不犹豫地跑到别洛韦日森林去有意识地展开了搞垮国家的行动。”[116]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国家的领导人发表声明,并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结束了。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成了决定苏联命运的一个特殊的政治因素,在改革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摧垮了联盟大厦。苏联的解体,与历史上没有很好解决民族问题直接相关,长期以来,苏联一方面宣传“民族自决原则”,按民族属性划分行政区域,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族际主义原则,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各民族的权利得不到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国家共同性的威胁,积聚了许多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各民族提供了表达自己要求的机会,但他对民族问题显然估计不足,既没有很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解决好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当问题和危机来临时,他又盲目相信人民的理性和各民族间的兄弟情谊,没有发挥联盟中央的作用。戈尔巴乔夫没有及时更新联盟,没有及时划分联盟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使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与此同时,俄罗斯联邦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一方面对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又与联盟中央争权,让戈尔巴乔夫一次次挽救联盟的努力落空。在苏联解体的进程中,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和叶利钦无疑起了决定性作用。


[1] 埃莱娜·卡·唐科斯:《分崩离析的帝国》,郗文译,新华出版社,1982,第271、215页。

[2] 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刘靖北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9页。

[3] Shahram Akbarzadeh,The Soviet Union:Collapse of the USSR and 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Republics,History Behind the Headlines:The Origins Of Conflicts Worldwide,Michigan:The Gale Group,20001,pp.252-265.

[4] David MacKenzie and Michael W.Curran,A History of Russia,the Soviet Union and Beyond,Belmont,Calif.:Wadsworth Pub. co.,1993,p.734.

[5] 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第201~202页。

[6] Robert Strayer,Why Did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New York:M.E.Sharpe,1998,p.36.

[7] Коэн С. “Вопро вопросов”:Почему не стало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М.:Спб,2007,с.67-68、77、95.

[8] 雷切尔·沃克:《震撼世界的六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怎样葬送了苏联》,张金鉴译,改革出版社,1999,第167页。

[9] 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第177~178页。

[10] 赵常庆等:《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第196、189、194页。

[11] 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1页。

[12] 如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 Барсенков А.С.,Вдовин А.И.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38-2002. М.:Аспект Пресс,2003,с.307.

[14] Барсенков А.С.,Вдовин А.И.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38-2002. с.308.

[15] 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522页。

[16] Барсенков А.С.,Вдовин А.И.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1938-2002. с.309.

[17]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213、214页。

[18]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69、3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