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战后发展核武器的全民总动员(第6/15页)
813综合厂
1943年,第二实验室自成立起便开始探讨对气体相的铀同位素进行分离的可行性问题,并将同位素分离确定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战争期间,化学工业人民委员部第42研究所首次获得了可用于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的气体铀化合物——六氟化铀。战争结束后,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基科因开始同数学家索伯列夫和理论物理学家Я.А.斯莫罗金斯基埋头进行气体扩散理论的研究。他们让气态六氟化铀通过带有大量小孔的挡板,以此获得了高纯度的铀-235轻质同位素。1945年12月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第3007-892cc号决议,在原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部第261厂的基础上建设采用气体扩散法生产铀-235的813综合厂。[74]813综合厂位于上涅伊文斯克村,距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80公里。这里曾先后被称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44和新乌拉尔斯克。813综合厂建设工程负责人为И.П.博伊科夫,总工程师为Б.М.谢尔久科夫,设计单位为第十一国家专业设计所。813综合厂于1946年动工建设,1949年竣工投产。基科因担任813综合厂科技总负责人,索伯列夫院士领导理论计算工作,著名的液压机械专家沃兹涅先斯基领导生产工艺研究。列宁格勒基洛夫厂和装备部高尔基机械制造厂的设计院参与了铀浓缩扩散分离设备的研制。经实验,列宁格勒基洛夫厂设计院设计制造的扩散分离设备不符合要求被淘汰,装备部高尔基机械制造厂设计院设计制造的扩散分离设备被采用。813综合厂共安装了6000台压缩机,每128台分为1组。1949年11月,813综合厂Д-1厂生产出首批纯度为75%的浓缩铀-235。从1950年起,813综合厂每年生产数十公斤浓缩铀,纯度达到了94%。[75]
除气体扩散法外,苏联科学院第二实验室还同时组织开展了采用电磁法和离心法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并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45(即列斯诺伊市)建起了高浓缩铀-235电磁分离厂,列宁格勒基洛夫厂设计院总设计师Н.М.西涅夫在以施腾贝克为首的德国专家的参与下研制出了气体离心机。[76]
不过,由于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技术上的困难等方面的原因,无论是813综合厂还是电磁分离厂及气体离心机,都未能及时提供足够数量的浓缩铀,未能在苏联核计划实施初期——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中发挥作用。
第11设计院
第二实验室早在成立之初便将核爆炸和原子弹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由哈里顿负责。1946年4月9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定,成立专门的设计院承担核爆炸研究和原子弹设计任务。第805-327cc号决议《第二实验室问题》规定:①将第二实验室第6研究室改组为第二实验室设计室,承担原子弹的设计和生产任务;②设计室的正式名称为苏联科学院第二实验室第11设计院;③任命运输机械制造部副部长П.М.焦尔诺夫为设计院院长,哈里顿为总设计师;④接受万尼科夫、扎维尼亚金、哈里顿等人的建议,将农业机械制造部550厂厂址及附属用地划归第11设计院;⑤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核爆炸理论研究任务;⑥第一管理总局负责向第11设计院和化学物理研究所提供物质技术支持。[77]
550厂原为生产体育用品的小厂,后被改造为机器制造厂,1939年开始生产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国防企业,代号550。1942年末开始生产新的产品——“喀秋莎”火箭炮M-13型炮弹零部件。1946年1月,550厂划归农业机械制造人民委员部。550厂位于摩尔多瓦自治共和国与高尔基州结合地带的萨罗夫村,地处俄罗斯腹地,树木繁茂,人口稀少,居民2000~3000人,有17条乡间土路与外界相通,一条窄轨铁路支线与沙特基车站相连。萨罗夫村曾以萨罗夫修道院闻名,一度被奉为东正教的耶路撒冷。十月革命后,萨罗夫修道院被苏联政府查封,用作少年和成年犯人的劳动改造营,渐渐被人们淡忘。第一管理总局派专人考察了萨罗夫村。之后,因符合“偏僻之地、远离大道、距莫斯科400公里之内”等选址条件,既便于进行秘密核爆炸试验又距核计划管理中心不远,萨罗夫村被确定为第11设计院所在地。从此,萨罗夫在苏联各类地图上“消失”。为保密起见,这里曾先后被称为“550工程”、“112基地”、苏联城市建设总局伏尔加沿岸办事处、“莫斯科中心-300”、阿尔扎马斯-75、阿尔扎马斯-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