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独户住宅: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加大(第5/6页)
结合以上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的住宅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到1930年代,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的住房类型都发生了变化。前者经历了从集体主义的住房公社向一家一户的单独住宅的转变。而在独户住宅的居住条件下,又不断向更加宽敞、级别更高的住宅搬迁,住房类型上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者经历了从住房公社为主(尽管入社人数并不多,但却是1920年代官方大力提倡的居住形式)向公共住宅为主的转变,实质上是从一种集体宿舍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集体宿舍,因而是住房类型上“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住宅中日常生活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紧张是不难想象的。
第二,领导干部的独户住宅和普通群众的公共住宅在人均居住面积和住宅的基础设施方面相去甚远。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前者是按照人口数量来分配房间的,一人占有一个房间,许多干部的住宅里连保姆(女仆)也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这还没有将辅助面积计算在内。如前所述,早在1919年时列宁家的女仆就有自己的房间。В.阿利卢耶夫家的住宅面积为100平方米,包括保姆在内共5口人,人均居住面积为20平方米。而后者则是全家人共同占有一个房间,往往2~3代人生活在用床单或窗帘隔开的一小块地方[96],拥有一间人均5平方米的房间都是非常困难的。姑且按照5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前者的人均面积是后者的4倍。想象一下那个即将搬进6平方米小屋的6口之家,人均居住面积仅仅1平方米。普通百姓家中也有雇佣女仆的,但由于住房危机,大部分家庭女仆都没有床铺,她们睡在走廊里、过道里、厨房里、桌子底下或者椅子上。192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半的家庭女仆在厨房过夜。而从1929年开始,他们只有在得到住宅所有人的同意后才能在厨房里过夜。[97]
从住宅的基础设施来看,领导干部的住宅基础设施齐备,楼房内仅运输工具就有电梯、楼梯、货梯三种,而普通群众的住宅则连最起码的生活设施都不齐备,使用公共的泄水盆、厕所、厨房设备,厨房通常只有煤油炉、火口和冷水龙头。走廊体系的公共住宅中,38个房间一共只有一个厕所。[98]直到1930年代末,莫斯科大部分居民仍居住在没有浴室的住房里,一周在公共浴池洗一次澡。[99]至于前者的配套设施——汽车库、电影厅、特供商店、医疗中心、百货商店、美食店,以及众多的服务人员,无须多论,这些都是普通群众根本无法企及的。
第三,虽然领导干部的住宅楼里也有普通群众居住,但二者的居住条件却迥然不同。领导干部普遍一个家庭居住在一套住宅里,像莫洛托夫那个级别的官员一家就占整整一层楼,而叶夫多基莫夫夫妻二人则各自占据一套住宅。至于同一栋楼里的普通群众,这样的一套住宅却是由几家合住的,共用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也就是以公共住宅的形式居住着。如上文提到的,与基洛夫同一楼门的邻居就是9家21口人共同居住在一套住宅里。而喀琅魏克斯大街21(27)号楼原本容纳20~30个人的一套住宅在1932年后却只供领导干部一家居住。如果我们假定官员的家庭为5口人,那么其人均居住面积则为普通群众的4~6倍。即便如此,领导干部仍然竭力排斥普通群众,努力构建独立化的居住空间。此外,领导干部的人身安全还要受到特殊的保护。例如,基洛夫家壁炉的烟道全部被砌在墙里。从基洛夫的家到斯莫尔尼宫沿线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为此大约有300人从附近的住宅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