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储位之争波及内廷(第6/8页)

魏徵冷眼旁观,一直在静候插言之处,听李泰说《括地志》即将修成,随即有了办法:既然书将修成,那就不必再遥领都督,可以去相州上任了吧?

想至此刚要开口,却又被李世民抢了先:“好!为父感念你这片孝心……”说着他伸手右臂,拉住身边晋王李治的手,又道,“为父真的是有些老了,越发思念你们母后,有你们常伴身边心情才好些。前几年还曾筹划再立皇后之事,现在朕也想开了,后宫未必一定要有女主,有你们这些孝顺的儿子在身边,朕就知足了!”

魏徵的嘴被堵了个严严实实——皇帝的话虽然是跟俩皇子说的,但暗示得很明确,因怀念文德皇后,皇后嫡子一律不离京任官,而且他表示不再考虑立后之事。立后也是群臣力阻的,现在皇帝退一步,那群臣是不是也该退一步?不要逼君过甚!

群臣都听懂了皇帝的弦外之音,脸上虽带微笑,心里却如同开了锅——魏王留京已成定局,看来圣上打算废立太子的这层窗纱已经捅破。

所有人都缄默不语,只有李世民洪亮的嗓音萦绕堂上:“青雀,助你编书的文学馆之士可在府中?”

“圣驾降临,焉敢不奉?都在偏院之中候旨。”

“把各位学士请过来,朕要赐他们一杯酒喝。”

“是。”李泰甚喜,肥硕的身躯竟毫不费劲蹦了起来,亲自跑去传令。不多时院中济济,十几位学士以及府中幕僚向皇帝跪拜施礼,他们品阶不高,不敢登堂入内。

一直乖乖坐在父亲身边的晋王李治看得分明,著作郎萧德言也在其中,忙奏请:“父皇,萧公曾教我读书,也算孩儿的老师,别让他老人家在外面跪着了。”他嗓音轻柔,还有些害羞,说得磕磕巴巴;但群臣闻听此言无不点头——晋王真是个善良老实的好孩子。

李世民也很高兴:“雉奴说得对,皇家尊师重道当为天下表率。请萧著作进来……杜长史也请进来。”杜长史乃是故相杜如晦之弟杜楚客,他以工部侍郎之职兼魏王长史,近年来为李泰出谋划策、笼络人心可谓不遗余力。

西厢之内一阵乱,连媚娘她们都跟宦官一起忙活起来,取了十几只新杯斟上御酒,端给院中诸人以及堂上杜楚客、萧德言;众人齐饮再度叩拜天恩。李世民扬手道:“众卿皆有功之人,于公者修编典籍造福万代,于私者善导我儿多有益举,朕感谢你们,各赐缗钱锦缎,待全书修成还会另加封赏。”

“谢陛下洪恩。”众人谢恩而退。

李泰再度离席施礼:“儿臣还有一不情之请。”

“但言无妨。”

“儿臣有两个朋友,也是赫赫功臣子弟,他们也为儿臣修编书籍出力不少,可否准他们见驾问安?”群臣不禁皱眉,这种做法无异于公然举荐,魏王今天实在是有些得寸进尺了。

李世民却毫无愠色:“叫他们来吧。”群臣开始揣测,他们父子是否事先就串通好了。

李泰前去招呼,不久又有两个年轻人快步而来,一进院子便挥洒衣袖趋步婆娑,双双舞蹈起来——这是舞拜礼,初次面君蒙受天恩,以手舞足蹈之状表示喜悦。这俩年轻人一个相貌清秀身材健美,一个精悍雄武微有虬髯,两人似乎早就排练过,舞姿矫健步伐对称,犹如一对展翅高飞的雄鹰翩翩翱翔,随着乐声渐行渐近,直至阶前双双跪倒:“陛下万岁万万岁!”

霎时间,群臣的眼光都扫向房玄龄——不用李泰引荐,许多人都认得他俩,那个相貌清秀的是已故驸马柴绍的次子柴令武,另一个就是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莫说群臣惊讶,连房玄龄都惊出一身冷汗。他当然知道儿子与魏王交情不错,却没料到魏王会向皇帝引荐,父子竟在这场诡异的宴席上碰面,实在始料不及。

虽然大多数人都认识,李泰还是规规矩矩做了介绍,毕竟他二人都不是嫡长子,没有面君的机会。李世民似乎被刚才那番热烈的舞蹈感染,见他俩一表人才颇有喜色:“柴绍与平阳公主夫妻双双英雄,为大唐立下无数战功,可叹皆以亡故,今见令武,可谓后继有人……房公,没想到你还有这么个英气勃勃的小儿子,为何不早把他推荐给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