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第2/8页)

(二)《太极图说》与《通书》

《太极图说》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之一动一静,可以同时而有。《通书》云: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动静》第十六,全集卷五页二十三)

凡特殊的事物,于动时则只有动而无静,于静时则只有静而无动。盖特殊的事物是此则即为此所决定而不能是彼,是彼则即为彼所决定而不能是此。此所谓“物则不通”也。若太极则动而无动,即于动中亦有静也。静而无静,即于静中亦有动也。故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所谓“神妙万物”也。

《太极图说》云:“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此明太极生阴阳五行,而太极实即在阴阳五行之内。《通书》云: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理性命》第二十二,全集卷六页二)

《太极图说》谓五行为“五气”,《通书》谓阴阳为“二气”。是知濂溪以阴阳五行为皆气也。《通书》此节题《理性命章》,则所谓一者,即理也,亦即太极也。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理气二观念,在宋明道学中占甚重要之地位。其意义至朱熹始详细说明,濂溪盖发其端焉。依《通书》此节所说,则万物皆一之所分。所以太极即在万物之中。所谓“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也。

《太极图说》下文谓阴阳交感,化生万物。此等特殊的事物,皆有所决定而“不通”;即所谓“万一各正,小大有定”也。下又谓“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此以人为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太极之理,为“纯粹至善”,故人之性亦本来是善。此人性之本然,即所谓诚。《通书》云: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诚》第一,全集卷五页二至四)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太极之别名也。

至于恶之来源,则《通书》云:“诚无为,几善恶。”(《诚几德》第三,全集卷五页十)几者,动之微,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圣》第四,全集卷五页十七)人性本善。但其发动于行事,则未必皆能合乎中。若使发而不合乎中,则此不合乎中者,即是恶也。《通书》云:

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乾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主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师》第七,全集卷五页二十一)

阳为刚,阴为柔。人禀阴阳之气,故性亦有刚柔。刚柔失当,以及“五性感动”之不合中者,皆是恶。故恶是消极的,善是积极的。“几善恶”,“故君子慎动”。(《慎动》第五,全集卷五页十九)

《太极图说》下文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通书》亦云:“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人极者,即为人之标准也。中正之重要,已如上述。所以于中正外再加仁义者,《通书》云: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顺化》第十一,全集卷五页二十八)

《太极图说》下文引《易·系辞》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综合观之,吾人必以中正律己,以仁义治人,而修养以成圣人之方法,则在于主静。主静者,濂溪自注云:“无欲故静。”《通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