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第7/14页)

以同一之观点言之,则道生顿悟成佛之说,至禅宗之顿门而造极。中国所谓禅宗,对于佛教哲学中之宇宙论,并无若何贡献。惟对于佛教中之修行方法,则辩论甚多。上文谓南北朝时,道生主张“忘筌取鱼”、“顿悟成佛”之说。谢灵运以为“学”之所得,与“悟”不同。佛教中所说修行之最高境界,可以一悟即得;即积学之人,亦须一悟,方能达此最高境界。此意至后日益推衍,遂有谓佛法有“教外别传”。谓除佛教经典之教外,尚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法。佛教之经典,如筌,乃学人所研究。然若直悟本人之本心即是佛之法身,则可不借学而立地成佛。中国之禅宗中之顿门,即弘此说者也。

禅宗中所传述之禅宗历史,以为此宗直受释迦佛之心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相传达磨答慧可语)传至菩提达磨乃至中国。达磨于梁武帝时至中国,为中国禅

宗之开创者,为中国禅宗之初祖。达磨传慧可为二祖,慧可传僧璨为三祖,僧璨传道信为四祖,道信传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卒于唐高宗上元二年暡西历六七五年暢。《宋高僧传》卷八有传。)为五祖。五祖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神秀(《宋高僧传》云:“姓李氏,今东京尉氏人也。……以神龙二年暡西历七〇六年暢卒。”)为六祖,南宗以慧能为六祖。此外旁出分歧者,派别甚多。就中所谓南宗,尤主所谓“顿门”。慧能姓卢,南海新兴人。唐贞观十二年,生在蕲州。受学于弘忍,后又南返讲学于韶州。以先天二年(西历七一三年)卒。(《宋高僧传》卷八,《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五四至七五五)其弟子神会姓高,襄阳人。至岭南受学于慧能,后以其学北上攻击北宗,卒倾动当世,南宗乃为禅宗之正统焉。以上元元年(西历七六〇年)卒。(同上,《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五六至七五七)禅宗中所传述之禅宗历史,关于菩提达磨及印度传法统系,不必即为真正的历史。要之,在南北朝时,中国自有“顿悟成佛”之说;至于唐代,其说大盛,此为事实。至其间传授之迹,则亦不必如禅宗中所传述之禅宗历史所说之若此整齐画一也。

今所传之《六祖坛经》,依旧说系慧能所说,弟子法海集记。胡适之先生近发现敦煌本《神会语录》,其中有数处与《坛经》文字略同,谓《坛经》为神会一派人所作。此说未知当否;但《坛经》与《神会语录》文字有数处略同,乃系事实,故今并合述之。

(二)无念

慧能,神会所提倡之修行方法,以“无念”为主。《坛经》云:

我此法门,从上巳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三)

所谓“无念”者,非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若“百物不思”,亦是“法缚”。(《坛经》)神会云:“声闻修空住空被空(胡云:“空字原无,疑脱。”)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胡云:“寂字原无,疑脱。”)缚。”(《语录》卷一,《神会遗集》,亚东图书馆印胡校敦煌唐写本,页一一九)“百物不思”,即“修空住空”之类也。所谓“无念”者,即是“于诸境上心不染”,“常离诸境”。《坛经》云: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大藏经》卷四八页三五一)

眼耳口鼻身意,共有六识。六门即六识所依之器官;六尘即六识所取之对象,即所谓“前境”也。任此六识“来去自由”,但于其对象不可执着沾滞,即所谓“不思前境”。能于对象不执着沾滞,即“通用无滞”矣。若执着沾滞“前境”,则前念今念后念,随前境而“念念相续”,则吾即为前境所“系缚”。若念念不住于前境,则即“通用无滞”也。念念不住于前境,即所谓“无住”也,此亦即所谓“离于相”,亦即所谓“无相”也。故《坛经》所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者,实亦即只一“无念”而已。“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大藏经》卷四八页三百五十)此即所谓“顿悟成佛”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