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第5/14页)

此所谓:“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病在执情,不在大用。”(《大乘止观法门》卷三,《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四)“虽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即知不妨非有而有。”(《大乘止观法门》卷四,《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六一)对于现象世界,若无执情,则虽复住于现象世界,亦无妨也。

(六)诸佛染性

故“一一诸佛,心体依熏,作涅槃时,而不妨体有染性之用”。(《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六)上文所引“止行成故,住大涅槃;观行成故,处于生死”。“处于生死”,即“染性之用”也。故诸佛亦有染性,与众生同;众生亦有净性,与诸佛同,所谓佛性也。诸佛修成之后,仍有染性者,盖性不可变,修行之结果,仅能使染性不现为事,不能根本去之也。《大乘止观法门》云:

问曰:“如来之藏,体具染净二性者,为是习以成性,为是不改之性也?”答曰:“此是体用不改之性,非习成之性也。故云:佛性大王,非造作法,焉可习成也。佛性即是净性,既不可造作,故染性与彼同体,是法界法尔,亦不可习成。”(卷二,《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八)

净染二性俱是不改之性,非习成者。故众生虽依染性现染事,而其净性完全不坏。诸佛虽依净性现净事,而其染性亦完全不坏。《大乘止观法门》云:

一一众生心体,一一诸佛心体,本具二性,而无差别之相。一味平等,古今不坏。但以染业熏染性故,即生死之相显矣。净业熏净性故,即涅槃之用现矣。……以是义故,一一众生,一一诸佛,悉具染净二性。法界法尔,未曾不有。但依熏力起用,先后不俱。是以染薰息,故称曰转凡;净业起,故说为成圣。然其心体二性,实无成坏。……是以经言:“清净法中,不见一法增。”即是本具性净,非始有也。“烦恼法中,不见一法减。”即是本具性染,不可灭也。(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六)

故众生与诸佛,在本性方面,完全无别。其所异者,即众生以染业熏染性,故有生死等染事。诸佛以净业熏净性,故有涅槃等净事。然众生虽在染事之中,而净性完全不坏,故随时可起净业而熏净性。诸佛虽在净事之中,而染性完全不坏,故随时可入生死而起染用也。

(七)觉与不觉

如染净二性俱系如来藏中所本有者,则净性何故有与染性不同之价值?换言之,即众生何必修行,以求成佛?此可取《大乘止观法门》所说“染业违心”、“净业顺心”之义,以答此问。《大乘止观法门》云:

染业虽依心性而起,而常违心。净业亦依心性而起,而常顺心也。……无明染法,实从心体染性而起。但以体暗故,不知自己及诸境界,从心而起。亦不知净心具足染净二性而无异相,一味平等。以不知如此道理,故名之为违。智慧净法,实从心体而起。以明利故,能知己及诸法,皆从心作。复知心体具足染净二性,而无异性,一味平等。以如此称理而知,故名之为顺。(卷一,《大藏经》卷四六页六四六至六四七)

由此可知众生染性所起之染业,乃起于不觉;此不觉即所谓无明也。净性所起之净业,使人觉;此觉即所谓智慧也。以此理由,故净性有与染性不同之价值,而众生所以须修行以成佛也。诸佛与众生之差别,即在觉与不觉。由此亦可知,诸佛虽亦依其染性,起染用,入生死,然其如此作为,是在觉中者,即虽在染事之中,而知“己及诸法,皆从心作”等。而众生之在染事中,则在不觉中;所以称为如在梦中,而可怜悯也。

诸佛所起之染事,即清净依他性法。其用此以教化,即清净分别性法也。《大乘止观法门》云:

问曰:“性染之用,由染熏灭故,不起生死。虽然成佛之后,此性岂全无用?”答曰:“此性虽为无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以来,悲愿之力熏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显现。所谓现同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问曰:“既言依他性法,云何名为分别性?”答曰:“此德依于悲愿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将此德对缘施化,即名分别性法也。”(卷三,《大藏经》卷四六页六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