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第3/7页)
《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阳由一而至九。一为阳之初生。三为阳之正位。(郑康成曰:“圆者径一而周三。”)七为阳之彖。(郑康成曰:“彖者爻之不变动者。”)九为阳之变。二为阴之初生。四为阴之正位。(郑康成曰:“方者径一而匝四。”)八为阴之彖。六为阴之变。盖“阳变而进,阴变而退”。故阳变则由七之九。阴变则由八之六。故《易经》中以阳爻为九,阴爻为六也。《乾凿度》似以十五与五十,为相似之数,故曰:“亦合于十五,……故大衍之数五十。……”盖此二数皆用五,与十也。郑康成注云:“五象天之数奇也;十象地之数偶也。合天地之数,乃谓之道。”十五与五十,皆“合天地之数”之数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故三画而成乾。”一,三,五,七,九,阳之数也。三画☷阳之象也。二,四,六,八,十,阴之数也。三画☷阴之象也。所以三画者,象征物之有始,有壮,有究也。毕达哥拉学派以为一生二,(如《易》所谓太极生两仪)二生数;数生象。与此意同。
《乾凿度》卷下,有与此段文相同之一段,但有一点文稍异,云:
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乾凿度》卷下页三)
“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作何解释,此处未明言。后人以图象表之,此图象即宋刘牧所谓《河图》,朱子所谓《洛书》。此等图象,正毕达哥拉氏以小石排为种种形状以表示数之类也。
四 【八卦方位】
以八卦配入四方四时等之宇宙间架,《易》传《说卦》即言之。《说卦》云: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挈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周易》卷九页二)
八卦方位,何以如此分配,似无充足理由可说。《乾凿度》更申言云:
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阴始于巳,形于未,据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郑康成注云:“阴气始于巳,生于午,形于未。阴道卑顺,不敢据始以敌,故立于正形之位。”)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乾凿度》卷上页三至四)
此以八卦为骨干之宇宙间架,比以五行为骨干者,较为后起。以八卦配入四方,尚余四卦,位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所谓“四正四维”也。以八卦所表示之阴阳消长,说明四时寒暑之所以变迁,较易明显;故此后此后起之说大行。然以前以五行配四时之说,亦不废。
《乾凿度》更以八卦配五常云:
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舍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乾凿度》卷上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