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高飞的鸟减轻灵魂的负担工业化与国运轮转(第6/8页)
有了自信,我们就可以说堂堂中华为什么要走西方强盗的旧路呢?中国不屑于走帝国主义之路。帝国之路正在终结,自信的中国可以为世界走出新路。我们已经是历史的轴心,在新冒出的历史迷雾的最中间。命运之风从未来吹来,背对着风回望旧路是人之常情,但转身之间这个工业化的世界已经变得不是那个样子,我们应该向前看。
冒险者记住来时的方向,是为了发现新的天地而不在旧圈子里打转。何况我们中国人并不是普通的冒险者,我们是引领者,我们是先锋,是这个星球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十亿人口工业化社会,不管怎么走都是给人类出新局面。我们站在最前线,全人类在我们后面等着看我们怎么走。
中国,每天都是新的;但愿它每天都是新的
和本书的作者一样,许多人说起中国的未来也非常乐观,满口的“中华文明复兴”或是“中国是天命所归的霸主”。但是,我不认为我和他们的观点有任何相似之处,因为我们谈论的不是同一个中国。
他们喜欢说“自古以来”,说的是过去传承千年的农业时代,我则只认同年轻的中国工业文明——新中国是一个崭新的文明,历史还不到63年,基石是共产党带着我们建设的工业社会,未来是给整个世界当榜样。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文明不需要复兴,只需要创造,不会因为年轻而羞愧,只会为丰盈的活力而自豪。
说新中国文明只有63年的历史,本身听起来像是数典忘祖。但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文明是需要人当载体的。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的载体都是儒家士大夫,平民被割裂在文明和历史之外,直到新中国搞工业化,才把平民拉进历史的主流,这是几千年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是最深刻最奇伟的文明递进。
曾经有人在网上发帖,哀叹新中国是一个堕落的时代,他的根据是:你瞧当年民国晚清,人人都有字有号,既典雅又透着尊贵。而现代的中国人只剩下一个粗鄙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直呼其名在传统中国非常不礼貌,所以现代中国文化和礼仪丧失殆尽,可悲,云云。
我回帖说:这个价值判断对错暂且不论,仅从事实上说,在新中国之前,大部分中国人也不是都取字和别号的,只有贵族和文人才有这种讲究,最多再加几个附庸风雅的暴发户。字和别号的存在并不证明那个社会普遍有文化,恰恰说明了农业社会的阶层鸿沟。少数人占有财富和文化,普通大众却在悲苦的境遇里为生存而挣扎,书香和“品位”注定和他们无缘,倒是好奇:上流社会的缙绅们是如何礼貌地称呼没有字号的老百姓的?农业社会有这种“挑礼儿”也就罢了,到了工业时代还有人玩这套,和“民国范儿”一样,沉于靡浮的花哨的“学问”,对工业社会毫无裨益。知识精英走不出这种情结,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常见的批判还有诸如繁体字简体字之争。这几年经常看到指责简体字的文章,动辄上纲上线,指责建国后几次简化汉字是毁灭文化,割断和过去历史的联系。坦率地说,我是个书法外行,过去的繁体字到底有啥文化内涵,是否更美观,我不敢妄言。不过,繁体字通行了上千年,1949年的中国,识字率还不到15%,人口的85%是文盲,是读书人口中的“睁眼瞎”。剩下的几千万识字人口,大部分也不过是为了记账、誊抄才略通文字的伙计、富农。所谓文学的优美,书法,只对几百万旧文人才比较有意义,对于90%以上的中国人而言,繁体字的“文化底蕴”一文不值。
这个时代没有义务为几百万文人的怀旧癖好捧场负责,倒是工业化社会迫切需要迅速地为全体人民扫盲,既为工业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也给大多数人带来看报纸、读小说,参与文化活动的资格。所以,消灭字形繁琐,影响识字速度的繁体字,代之以简体字势在必行。
从印刷的技术问题来说,简体字也大大有利于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因为在铅字时代,印刷中最繁琐的工序就是拆版。当时在印刷完一批书籍后,为了给后继的书页提供铅字,每个版面里铅字都要按照字号、字形分别拆出来,逐个用汽油细细擦洗,洗去油墨,再分门别类地放回字架。繁体字笔画多、转折多,做出来的铅字显然会影响拆版效率,减少书籍的印数。从普及书籍的角度说,推行简体字会大大节约成本,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