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5/16页)

苏联也好,中国也罢,都是工业化道路上的后来者。如果像此前的工业国那样,先建设轻工业,再依托轻工业的订货建设重工业,这样的确可以解决工业投资问题,可以在较小的社会阻力下进行工业建设,但工业投资、产品生产都是有周期的,这意味着重工业的每一次投资都要在轻工业完成产品—利润的循环周期后才能进行,重工业的建设就相对放慢了。

一般来说,轻工业要用五六年才能带动一个重工业产业部门,几十年才能促成完整重工业体系的形成,考虑到期间一些经济波动,这个周期还要延长。英、法、美等国的工业化进程都持续了两三代人,至少半个世纪以上。中国和苏联实在等不了那么久。而苏联的第一个经验就是要重工业优先,然后再回头改造轻工业,从而实现迅速工业化。

苏联的第二个经验就是计划经济。

重工业优先和计划经济的落实有一个很难绕过的前提——企业国有化。重工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而且不像轻工业那样直接地促进消费品生产,必须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所以越过轻工业,直接进行重工业的投资和升级一般要由国家来进行。计划经济要想切实地从纸上计划变成现实,也必须有一批直接由国家指挥的企业作为骨干。所以苏联的经济从一开始就是由公有制国有经济来主导的。

苏联的工业化是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国有企业当然也是企业,大部分情况下也一样要核算利润。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全民所有,政府可以随时把过剩的产品用一道命令划拨走。不管是用来投资还是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分配掉,生产过剩在苏联这种国家不是个问题。这也就是苏联不需要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1929年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整体经济衰退,本质上都是购买力不足惹的祸。再进一步说,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生产相对过剩,购买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只有苏联,或是其他采取苏联模式的国家能避开这种荒谬的折腾,在别国因为东西造得太多而陷入危机民不聊生的时候,加班加点搞工业化。所以能够逆势增长。

同样的一种东西,在过剩的地方便宜,在稀缺的地方贵,所以物资总是从便宜的地方流向贵的地方。技术、机械和技术人员也一样。西方工业国因为自己的原因觉得这些东西过剩,这些东西自然会流向用得上他们的地方,具体而言就是没有生产过剩的苏联。即使这时的苏联依然比西方国家落后,工资水平和基础设施远比西欧、美国要差,但在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的情况下,苏联依然成为了吸收工业物资和人才的“黑洞”。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驻美大使馆和最近几十年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一样,门外天天有想去苏联谋生的人排着长队等签证,苏联人还要挑挑拣拣,只要合格的技术人员。最终有十万美国人去了苏联。

类似地,消费品滞销,轻工业工厂也就不会向重工业订货,欧美的机器厂在大萧条期间也一个个半死不活,能给他们吊命的只有急需工业设备的苏联。所以苏联在头几个“五年计划”中能非常便宜地购买设备和专利,几乎所有的苏联工业企业都是技术引进的成果,其中2/3来自大萧条最严重的美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80%的进口额度用于购买技术。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30%的出口机械,193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50%。作为垄断性的大客户,苏联甚至还可以要求西方给自己长期低息贷款,用西方的钱来买西方的货。大萧条就这样成为了苏联的发展契机。

往前说,苏联的建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若非列强混战坑了俄罗斯人,苏联肯定没法建立一个意识形态和整个西方相敌对的国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正是各国争夺殖民地,解决购买力不足等问题。即苏联建国和初期的恢复性发展,都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生产过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来说又是一次发展契机。在英美的援助中,有武器弹药和紧缺物资,这些物资大致相当于苏联自己产量的10%,拿到战场上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同时运到的还有一大批最先进的精密设备,包括45000台机床。这批机床从吨位上来说远少于武器弹药,但从长远效应来看,要比坦克、飞机更有价值。苏联利用这批援助,加上从德国东部搬走的少量机床,再次更新了自己的尖端设备,从而在战后迅速复苏,并在航空、航天方面赶超了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