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一次,是真的走到岔路口了(第6/18页)
印军打败仗,也不是因为士兵太烂,印军的主力第四师是参加过“二战”的王牌部队。“二战”中这个师在英军序列中从北非打到意大利,英国人每次有自己啃不动的骨头就让印度人上,自己顶不住的时候还是印度人上,以至英国人当年有句笑谈“不流尽最后一滴印度血,我大英绝不屈服”。这个师的锡克旅、旁遮普旅,几乎个个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库尔喀联队则长于白刃突击。这些印度部队作为英军的炮灰,在德军的千锤百炼之下,每个能活下来的都堪称精华中的精华。
解放军的重火力和北非、意大利战场上的德军完全无法相比,轻武器比“二战”时候的德军强不了多少。但是几场战斗打下来,印军这些王牌军全交代了,参加战斗的9个旅被歼灭了6个,剩下3个重创,阵亡5000人,被俘4000人,我军只损失了700多人。
为什么这样一场对印度来说本该顺风顺水的战争却打了个一塌糊涂?我军在打仗的时候发现,消灭印军一个旅部,就等于歼灭了一个整旅,打死一个班长,一个班就立即丧失战斗力,士兵顿时斗志全无,甚至乖乖坐在地上等着被俘。印度兵跟着英军打“二战”的时候就经常有英国军官被打死之后整支印度部队当场不知所措的战例,没了英国主子发号施令,印度部队不但不会继续进攻,也不会有组织的撤退,甚至连撒丫子溃逃都不会,就那么傻愣愣地在敌人的火力下等死或者束手就擒。
这只能说印度人是当顺民当到家了,英国人统治了印度200多年,英国人以前,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莫卧儿帝国还统治了200多年,再早还有一个德里苏丹国,也是中亚人建立的,再往前则是由更早到达印度的雅利安人统治。雅利安人为印度留下了种姓制度,自己是高等种姓,波罗门(僧侣、祭司)和刹帝利(武士、贵族)、原住民则是低等种姓。
中国当了100年半殖民地,现在还有不少人为汪精卫叫屈,以上海租界里的“民国范”为荣。印度几千年都是殖民地,有点独立自主意识的人不被杀掉也会被气死。剩下的顺民畏惧主子甚于怕死,主子让打仗的时候,可以是最一往无前的炮灰,主子让干活也可以是最勤劳的奴隶,英国人在的时候,印度发展得比“老大中国”强得多,同时还能给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当地基。主子拍屁股一走,顺民就傻眼了。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新主子,所以“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印度既亲苏又亲美,同时还保留着英联邦成员的身份,又当社会主义又当资本主义,对德法日和东欧各国也都笑脸相迎,把资源和市场拱手相让。
在同一个时代,中美对立,中苏反目,中国的外援断绝,面对美苏两个虎视眈眈的超级大国,只能靠自己。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样板戏也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于是中国就有了两弹一星,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在印度靠美国贷款和美国化肥、农药进行“绿色革命”的时候,一场“靠自己的绿色革命”也在中国悄无声息地发生了。195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2亿吨,就算是1958年有“放卫星”的嫌疑,之前几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已经达到了1.9亿吨,但是直到中国爆发本土绿色革命之前,1969产量年仍然只有2.1亿吨。即便那时候在农业上奉行的是“以粮为纲”的政策,把所有非必需的农副产品全都停掉,节约土地和人力来保障粮食生产,但是仅仅靠人的双手,从土里刨不出多少产量来。
现在中国每亩化肥施用量近30公斤(纯养分),如果换算成养分相同的粪肥,至少需要1吨,那时候中国人均耕地2亩多,一个人一生产生的排泄物积成肥料也只有七八吨,每年平摊到每亩土地上不过相当于一捧化肥。
所以无论怎么努力,粮食产量必然会卡在这个水平,这不是经济学,只是生物学。
但是从1970年起,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开始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加,1962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是1.6亿吨,到1978年实行农村承包制改革之前,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3亿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超过320公斤。这个变化是在1978年以前发生的,显然不是靠积极性,也不可能是由于中国忽然找到了很多大粪。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完全掌握了化肥、农药制造技术,开始大规模建设化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