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兵败如山倒(下)(第17/29页)
华中方面在共军渡江的前后,兵力大致如上;但是除了上述四个兵团之外,另外还有四川军队杨干才的第二十军,——杨是从山东撤下的残军,也是由「华中」将之补充的,直至「华中」整个瓦解,他也是始终跟着白崇禧的。
三十万大军不战而溃
除了上列的这些部队之外,另有一支中央的部队,那是宋希濂兵团(第十四兵团),这部队原驻汉水沿线,但当襄阳失陷之后,就撤到洞庭湖北岸的江陵、沙市一带集中,他们所处的位置,虽然属于「华中」地区,但却并不受白崇禧的指挥。当民卅八年夏白崇禧南退之际,这个兵团一分为二,扩成了陈克非与锺彬两个兵团,却沿长江西退,在方近四川之际,就被共军瓦解——这也是后话。
三路压迫白崇禧撤退
再说民卅八年初,徐蚌会战方结束时,共军第二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部就全部涌到了浦口西面,直到江西九江一段的长江北岸上歇了兵,而第三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部队,与第二战军同一时间,也在南京以东之长江北岸布了防。国共双方的军队,就在隔江对峙的情况下,彼此皆借和谈来拖延时间,各自作下一步棋的準备。但当共军已準备妥当之时,和谈还未结束,二、三野已经渡过了长江,当时江南国军布防的重点,就是南京、杭州、上海的三角地带,而渡江之后的共军,急于进军的地方,也正是这个三角地带。
南京于四月廿三日失守,李宗仁仓惶南下,在广州喘了一口气,跟见大势不妙,就退回了广西老家,这样一来,与汉口——正南、正北连成了一线,北面既有他的老搭档掩护着,所以,他还在桂林自行约了一小群伙伴,打算另起炉灶,再创局面;无奈当时的武汉三镇,还正在「实施总体战、保卫大武汉」高唱入云之际,竟被林彪和罗荣桓的人马兵不血刃的接收而去。
中共的第四战军,一部份当时(民卅八年的二月初)正在北平举行「和平解放」入城礼,而另一部份却已打下了鄂北的荆门,——看起来他们是在打完了平津之战后,只留下了一小部份在平津地区「清理战场」,其他的大部份,则沿着平汉线直向南奔,他们一面行军,一面休息和整补,而另一面还得在沿途之中,收拾国军所遗留下的若干小股残部。当他们越过了郑州之后,就分兵三路南进:西线经南阳、襄、樊;再分成两股:一股经荆门,沿汉水西岸和南岸直指武汉;另一役则经枣阳、随县、穿过桐柏山,在汉水以北亦指向武汉。而中路方面,是年三月中就已打下确山、信阳、花园一带。鲁道源和张淦两个兵团都撤至武胜关,战事就胶着在那裏。而东一路则经黄梅,逼近九江。被共军三方面压迫着的武汉,白崇禧一面在武胜关打着,一面就将大部队开始撤向岳阳。
四月十四日,罗荣桓亲自率领的东路共军,就在汉口东南黄岗至武穴的一段上,继刘伯承、陈毅之后,也渡过了长江;原本守在这一段的徐启明兵团,迫得向西南退去。东路的共军已过了江,守武胜关的张淦在前,鲁道源在后,虚幌了一招,乘着火车就退到汉口了。在当火车临开封之前,先将背后的铁轨毁掉,火车跑得快,中共的四野部队,只凭着两条腿,自然追不上,当四野部队进入武汉(五月十六日的夜间)时,保卫大武汉的白崇禧长官,已经退得很远很远了。
渡江之后的共军,仍然是分为了三路:东路是三野陈毅;西路是四野林彪和罗荣桓;中间的一路是二野刘伯承和邓小平。东路的陈毅、粟裕、谭震林,又继续打了半年多,先攻下了杭州,之后才进佔上海,八月中取下福州,十月中打下厦门,才算休了兵。西路的林彪、罗荣桓,也继续打了将近七个月,直至民卅八年十一月底,攻下桂林,十二月初又攻入南宁,白崇禧的三十万大军才算澈底瓦解!若说他们认真打了一仗,那就是在九月到十月之间,在衡阳和宝庆的一场攻守战,打得相当激烈,但也无补大局!事实上那一仗也是不得不打,因为越过了那一线,就是华中地区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