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兵败如山倒(下)(第14/29页)
因此,「总体战」这个名词,也由于没有时间再追询探讨的缘故,不久也就被人们遗忘而不见下文了。
白崇禧进剿大别山共军扑了个空
所谓「华中地区」,并不是个地理名称,实际上只是泛指着长江中游地带的一个行政、或者军事统辖地区的名称而已。因为从中国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实在很难指出究竟那些地方算是华中?所以一般来说,所谓的华中地区,大约是範围着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湖南两省,再加上江西、安徽、河南三省的各一部份。这一带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城市多数为日军佔领,而小城市、乡村、山区,则分别属于第九战区、第六战区、第十战区以及第四方面军所统辖的地盘。如较详细的作一划分,大致是:武汉一带属六战区;南昌一带属九战区;长沙、衡阳一带则为第四方面军;大别山蚌埠以西、安庆以北地带则属十战区。但是,这只是指着国军方面控制此一地区的分布情况来说的。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共军,虽然在这区域中所屯驻的数量并不很多,然而,自抗战中期之后,共军新四军的第五师李先念部,却以大别山为中心,也佔有着庞大的根据地,所以,当抗日战争方告结束,这个新四军第五师已发展成为正规军,加上地方民间武力,竟达二十多万众的势力了。
所以在接收日军投降的问题上,共军的李先念和国军的李品仙在这一地区之中首先就成了水火不容的死对头!表面上,日本鬼子在徐州、蚌埠和安徽三个地区,是向国军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缴械,但是一转手之间,李品仙又七零八碎的转交给了李先念,因了这等情况,盘据在大别山二十多个县的共军,就成了华中地区国军的眼中之钉,非拔去不可。
国共两军武力相向,虽在抗战方结束之际便已实际开火,不过,当时的战事,仅属地区性的;而地区也仅局限于陕、晋、冀三省的双方犬牙交错地带。认真来说,全面性的内战,要向后推展到民卅五年的六、七月间,西线国军沿平汉铁路,东线沿运河两岸,在东西近乎千里的横线上平面向北推进,那才算是正式展开了大规模的内战。而由总的方面来说,直至民卅八年的四月共军渡江之前为止,内战虽然打了三年多,却始终不曾在江南地区发生过战斗。而长江北面之最南部首先发生战事的,就是鄂东、皖西之间的大别山战役,这一战的时间,较全面内战的展开早了一个月,其正确的时间,就是民卅五年的六月下旬。
华中地区的第一仗,国军出动了六个军的兵力计十五万人,进攻黄梅、潜山、霍山、宿松等地区,一直推进到大别山的中心地区,这一仗是由第十战区的基本军队:第八四军、第三九军以及孙蔚如的第三十军、第三八军,更有王敬久的第六六军和第九二军,此外还有李品仙的安徽地方部队合力进击,结果,只打了三数天的十余次小战事,国军竟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因为共军已全部撤向陇海铁路北面去了。
二野的「集腋成裘」战术
在之后,不多一年多的日子裏,这带地区从未见共军的蹤迹,直到民卅六年的八月,陈赓和谢富治所率领的共军太岳兵团(两个纵队和一个军),才由山西南部渡过黄河进入了桐柏山区和大洪山区,同时,共军晋冀鲁豫军则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着六个纵队,也由冀南经过豫东,开进了皖北。随着这两支共军之后,原在山东胶东的共军两广纵队和东江纵队,亦于同年九月初开始行动,经过鲁西南,开进了大别山区。他们在经过山东曹州时,还顺手牵羊把国军整编第五七师连同师长段茂霖全部「带」走了。
当共军的这三支大部队开进了湖北和安徽之后,华中的局面就开始受到威胁了。
一开手,陈赓和谢富治就将李品仙指挥的第八四军覃连芳部,和第八八军的第十一师吃掉了;之后,就在桐柏山、大洪山以及中条山地区成立了「豫、陕、鄂解放区」。而刘伯承在大别山区略一停留,即分兵向西发展,仅半年的时间,便和桐柏山区、大洪山区的陈赓部队接联到一起,很快的就成立了「桐柏解放区」、「江汉解放区」、「鄂豫解放区」、「皖西解放区」等四个根据地,这半年之中,他们和国军华中的部队不停的打着,战事虽然不很大,但共军一得手就打,形势一旦不对劲,便立即「转移阵地」,结果,在零零星星的战况下,国军竟毁去了近十三个整编旅。刘伯承的这种打法,叫作「集腋成裘战术」,当然,这也是得意忘形时的讽刺和嘲笑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