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江山万里归义军的悲壮历史(第3/6页)

张议潮虽然把主要精力用在军事上,但没有放弃对文教事业的努力。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张议潮下令置河西都僧统司,这是河西佛教的专门管理机构,疏导河西佛教事业的发展,整理僧籍财产。因为吐蕃在统治河西时期,佛教非常昌盛,僧侣众多,难免鱼龙混杂。张议潮这么做,虽然有仰制河西佛教势力的因素,但此举对河西佛教的健康发展是有益处的,很类似于后来周世宗对中原佛教进行的改革。

张议潮虽然实际控制了河西十一州,但河西大州凉州还没有收复,始终是张议潮的一块心病。凉州西守焉支山,南扼姑藏山,北凭大漠,地势非常险要。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 861年),张议潮亲率七千蕃汉雄兵收复凉州,向朝廷告捷。拿下凉州,标志着归义军政权和唐朝中央政府驿路的畅通,大大方便了双方的联系。

张议潮坐镇沙州,手控十州肥瘐地,兵甲强盛,为西方之雄。吐蕃、回鹘都不敢没事招惹这位爷,不要自找霉头。张议潮成为河西无可争议的头号大英雄,威望极高,史载归义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有首诗赞美张议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面对张议潮急骤升温的威望,唐懿宗有些不安心了,此时中原形势越来越混乱,军阀杀伐不休。虽然张议潮把河西千里之地复归唐朝,但唐朝不过是个挂名的,真正的实权还在张议潮手中。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归义军肯定会变成一个实际上的割据政权,就如同关东藩镇一样,这些藩镇也都打着唐朝的旗号。

唐咸通八年(公元 867年),唐懿宗下诏征张议潮入朝,表面上是封以高官,实际上是想就近控制张议潮,免得他在河西坐大。张议潮并非不知道朝廷的深意,只是这一年他已经近七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没几年好活的,去就去吧。张议潮留下侄子张淮深守归义军“河西军务,封章陈款,总委侄男淮深,令守藩垣。”然后束身入长安,唐懿宗免不了一番客气,封张议潮为右神武统军、司徒,厚赐田产,让他安心养老。

这是张议潮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长安,他心中明白,既然来了,就别想回河西了。唐咸通十三年(公元 872年)八月,一代豪杰张议潮病死长安城,寿 74岁。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氏政权做为汉人,为保留汉文明的薪火,周旋于各大国之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操持这份不薄的家业。唐史臣房玄龄等称赞前凉:“崎岖僻陋,无忘本朝,故能西控诸戎,东攘巨猾,绾累叶之珪组,赋绝域之琛賨,振曜遐荒,良由杖顺之效矣。”这样的称誉,张议潮同样受之无愧。

张淮深是张家第二代中能力比较突出的一个,刚嗣位时,面对周边复杂的民族政治形势,张淮深旦夕不敢懈怠,虽然此生与叔父张议潮生死相隔,但他要对得起叔父对自己的信任,同时肩上还有河西百万父老的殷望。张淮深首先控制了河西政局,打击政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军事上,张淮深打败了窜入瓜州的回鹘残部,将其驱逐出境,保证了境内安全。张淮深延续了张议潮的经济政策,屯田野,兴修水利,在硬件上为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史称“黎人不失寒耕、岁有丰于年稔。”

归义军政权不仅保护了河西地区的汉文明的存在,他们还为中国的文明史做了一份极为重大的贡献,就是续建了名垂千古的文化宝地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前元二年(公元 366年),中经北魏大规模的扩建,到了唐朝极盛一时。归义军从唐咸通六年(公元 865年)开始续建,到唐景福二年(公元 895年),共五次新建了龛窟八十多座,重建的二十多座。

恢复社会经济文化的同时,张淮深继续对周边的势力进行打击,其中归义军最重要的敌人就是回鹘。乾符初年,回鹘大举进攻沙州,张准深得知消息,亲提锐旅破门来战,“先锋远探,后骑相催,铁骑千队,战马云飞。分兵十道,齐突穹庐,鼙鼓大振,白刃交麾,匈奴丧胆,獐窜周诸。头随剑落,路满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