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云之南五代南诏大理国的沧桑变迁(第4/5页)
酋龙阅信冷笑:“姓牛的吹牛不上税,你就使劲吹吧!”率军攻到成都城下,可城外根本就无粮食可供浩大军需,酋龙只好四处抄掠,围城三天,撤去。不久,朝廷又遣天平军节度使高骈驻镇成都,高骈精简兵马五千余众,在大渡河大败南诏兵,虏斩其酋长五十人,唐军趁势将散居在川中的南诏军都打出了边界。酋龙越打越没脾气,只好向唐朝认罪。二十余年来,酋龙野心勃勃,想在西南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
酋龙越想越窝囊,气出一场大病来,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初,酋龙病死,子隆舜立。隆舜年少即位,喜欢打猎饮宴,对军政大事不感兴趣,一体委诸朝臣,这也为后来郑氏废南诏埋下伏笔。隆舜自号“大封人”,古音中“封”和“邦”字音义相同,意即“大僰(读 bo)人”。
隆舜想与唐朝和亲,唐僖宗李儇本来同意,这时王仙芝、黄巢的农民大起义已经把唐朝折磨的不成体统,也不便让南诏再来找麻烦。可已经改任镇海军节度使的高骈不同意和亲,西川节度使崔安潜也不同意,而宰相郑畋和卢携屡争不决,只好作罢。
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公元 897年),隆舜暴卒,死因不明,国人疑是清平官郑买嗣买通杀手下的毒手。隆舜子舜化继位,不过大权已经被郑买嗣牢牢把持,郑买嗣就是郑回的七世孙。舜化和唐昭宗一样,都是摇旗盖图章的。舜化曾经遣使向唐朝通好,唐昭宗也打算和南诏通使,但割据两川的王建不想让朝廷和南诏建立关系,上书:“南诏小夷之国,岂能有辱诏书,有老臣在西南,南诏必不敢复入。”是时中原大乱,军阀连年混战,唐昭宗自顾尚且不能,由王建折腾去吧。
舜化在位五年,事事由郑买嗣过问,无权无势。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 902年)十二月,郑买嗣杀舜化,复杀舜化年仅一岁的儿子,灭南诏。改国名为大和国,依然沿袭南诏制度,疆域和南诏也差不多,定都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郑买嗣建立的云南长和政权存在时间比较短,首尾不过二十六年,是南诏国和大理国之间的一个缓冲过渡政权。郑氏长和政权是汉族政权,而之后的大理政权是白族政权,这都无异意。至于南诏的民族属性,历来纷争不一,一般认为乌蛮是彝族的先民,所以多数观点倾向于南诏是
彝族政权。
郑买嗣做为开国皇帝,还算勤政爱民,这也是惯例,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至少不能在自己手中丢掉,象王莽那样自生自灭其国的例子并不常见。郑买嗣还是忠实的佛教徒,在位期间,大修佛寺,为子孙祁福。郑买嗣死于梁开平三年(公元 909年),在位只有七年。
儿子郑旻继位,郑旻也不是个老实的人,总觉得自己本是中原人,却跑到 “不毛之地”做皇帝,心有不甘。此时已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郑旻北方邻居正是王建,王建快七十岁的人了,郑旻觉得可以从王建那里捞点油水。
梁乾化四年(公元 914年)底,郑旻大起部众,北向攻黎州(今四川汉源北)。王建虽然老迈,却不糊涂,当年他打天下的时候,还没郑旻这号人物呢,从哪冒出来的?谁在乎你?王建派中书令王宗播、夔王王宗范、嘉王王宗寿为三招讨,去教郑旻如何做人。王建为人再怎么无赖,军事能力还是有的,他手下的弟兄们自然都不是弱兵。
蜀军在潘仓嶂(今邛崃山南附近)大败长和军,杀其主将赵嵯政等人。蜀军一鼓而作,连破长和军四阵,追到了大渡河边,一路追杀了数万长和军,剩下的想逃过河去,被蜀军又是一阵欢送,溺死数万。郑旻这回总算领教了王建的厉害,是后不敢再犯边。
长和国除了和十国之一的前蜀接壤,东边还和大皇帝刘岩的南汉是邻居。郑旻没吃到王建的肉,又盘算起吃刘岩的肉。后唐同光元年(公元 923),郑旻遣郑昭淳出使广州,以朱鬃白马为礼,请与南汉和亲。郑昭淳来历有些不明,在刘岩面前报了一大堆名号,自称是什么“皇亲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赐金锦袍虎绫纹攀金装刀、封归仁庆侯、食邑一千户、持节。”郑昭淳懂汉学,善诗赋,刘岩和他手下那帮名士竟没一个能比过郑昭淳的。刘岩招呼郑昭淳胡吃海喝了一通,然后将襄皇帝刘隐女增城公主嫁于郑旻。反正增城公主不是亲生的,嫁也就嫁了,还能保持西部的和平,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