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塞外斜阳党项定难军的默默存在(第5/6页)
要按地盘来说,李茂贞、刘守光都比荆南有资格进入十国,只为他们存在的时间过于短促,其中以李茂贞最为可惜。荆南之所以以手掌之地列入十国,主要还拜荆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赐,而且存在时间较长。定难军时间也不短,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西夏。不过要把夏州列入十国,在技术上有些麻烦。截止于什么时期?五代十国结束于公元 979年,此时定难军依然活的挺滋润,如果把西夏建国的那一年(公元 1038年)做为定难军结束的时期,那么这个“十国之一”是不是太长了点?如果定难军算入十国,那么北宋是不是也要并入五代,成为六代了,呵呵。
李仁福虽然跟着朱家的混,但也不过是利用朱友贞为他挡风摭雨罢了,有用则呼之而来,无用则捽之而去。梁龙德三年(公元 923年)十月,河东军攻入汴梁,朱友贞自杀,梁朝灭亡。李仁福知道到了改换门庭的时候了,遣使向后唐称臣,虽然李存勖和李仁福曾经有些过节,但时过境迁,也犯不着把李仁福逼上绝路,封李仁福为朔方王,算是正式收下了夏州。
李仁福刚跟着李存勖混江湖没多久,李存勖就“崩”了,被乱兵杀死,李嗣源入京继位。李仁福照抄老文章,谁得势谁就是他的主子,乱世军阀想活下来就必须这样,能屈能伸,此之谓大丈夫是也。不过李仁福还是觉得李嗣源不如李存勖,所以想从李嗣源身上拔毛,出兵攻延州(今陕西延州)。李嗣源是什么人?哪容你对天朝皇帝不敬?唐军教训了李仁福一顿,一直追到贺兰山才回去。洛阳一直有种说法,认为李仁福和契丹勾勾搭搭,有侵河朔入关中之意,李嗣源密切关注夏州形势。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 933年)二月,李仁福卒,儿子李彝超袭位。李嗣源一肚子的气没地方撒,便拿李彝超开刀,你们不是想要延州吗?那就去延州享福吧,迁李彝超为延州刺史,以延州节度使安从进为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不呆不傻,当然不肯合作:“我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凭什么给你?”上表糊弄李嗣源: “臣岂敢不奉诏?只是夏州军民生拉硬扯的不让臣去延州,臣也没办法,陛下换人去延州吧。”
李嗣源行走江湖多年,没来由信你这个小把戏:“拉倒吧你,你当朕是傻子?!”诏命安从进领兵攻夏州。李彝超在城上招呼安从进:“夏州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穷嗖嗖的,朝廷何苦欺我?就算朝廷赢了我们,江湖上也不传朝廷英雄。”话说的可怜,可李彝超也不是好惹的主儿,纠合党项骑兵万余人抄掠唐军粮道,唐军没饭吃了,李嗣源只好让官军撤回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哪有这等便宜事?李彝超出城送了安从进一程,连踢带踹给送回去了,还捞了不少军资。
不过李彝超到底还有些自知之明,自己的那些家底实在不足陪李嗣源玩几天的,开始装孙子,向后唐请罪,李嗣源无奈何,只好释之不问,仍为定难军节度使。
唐清泰二年(公元 935年)二月,李彝超卒,弟弟李彝殷领定难军政事。李彝殷接受哥哥的教训,对中原政权恭恭敬敬,丝毫不敢慢怠。石敬瑭建立晋朝后,加李彝殷同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身份领节度事,当然这只是虚名,先哄住再说。
李彝殷是党项拓拔家族割据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位时间比较长,仅被他“克”死的中原皇帝就有八个,还不包括耶律德光。李彝殷在刚袭位时平定了兄弟绥州刺史李彝敏的叛乱,之后就没有多大动静,老老实实做中原皇帝的藩镇,少不了自己的大鱼大肉。
晋开运三年(公元 946年)底,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入汴梁,俘晋帝石重贵北上。李彝殷又拜倒在耶律德光的脚下,这没什么丢人的,有吃有喝才是最重要的。不久耶律德光就栽在了中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摇身一变,成了大汉皇帝。李彝殷没二话,又跟了姓刘的混。
李彝殷滑头的很,他看到中原政权如走马灯般的换,象石敬瑭、石重贵这等货色都能做大国皇帝,心下也多瞧中原不起,干脆做起生意来。凡是中原政权的藩镇有不服朝廷的,李彝殷便和他们勾结在一起,出兵相助,但条件是得给他金银。后汉护国节度使李守贞造反的时候,李彝殷就从李守贞那捞到了不少肥肉,吃的满嘴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