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塞外斜阳党项定难军的默默存在(第3/6页)
直到中和三年(公元 883年)四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率兵攻入长安,黄巢东下河南地,拓拔思恭跟着李克用混进了长安。虽然首功是李克用,拓拔思恭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唐僖宗当然不会忘记这位忠臣,七月,封拓拔思恭夏国公,并赐李姓。元昊把国号定为大夏,就源于这时。在封建社会中,能被皇帝赐国姓,那是无上的荣耀。朱温再牛,还只是被唐僖宗改名朱全忠,混的还不如这位李思恭呢,呵呵。
二
李思恭觉得自己非常的了不起,还想在皇帝面前出出彩,光启元年(公元 885年)九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因不满大太监田令孜想夺他的盐池,起兵造反。田令孜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管你王重荣王轻荣,调邠宁节度使朱玫和李思恭合军进讨王重荣。可惜王重荣有点本事,在沙苑狠踹了李思恭一脚,几被全歼,李思恭逃回到夏州找后悔药吃去了:“田太监的话也听,我真是没事找抽型的。”唐朝的破事,他再也不想管了,有了夏州根据地,够他用的了。
一年以后,朱玫强立襄王李煴为帝,唐僖宗好歹也是天下共主,哪轮着你李煴来抢他的饭碗,下诏让李思恭出兵讨逆。李思恭这会学乖了,冤大头还是不做的好,率兵逗留在绥州,伸长了脖子瞧热闹。不久,朱玫兵败,李煴被杀,李思恭免费看了场年终大片,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过日子。
在江湖中行走,最要紧的就是要懂得江湖规矩,什么话当说得,什么事当做得,都是大有讲究的。勤王的旗号可以打,口号也可以喊,但不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做傻事。各扫自家门前雪,莫敢他人瓦上霜,唐朝衰落,那是他们的事情,和李思恭有什么关系?乱世,说白了,就是一场没有东道的盛宴,有本事的吃大鱼大肉,没本事的,连劈带切给做成了馅,被强者做菜下酒。这就是世道,不服不行。
李思恭惭惭懂得了这个道理,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人谁其不为利益而活?李思恭掂脚伸脖子看看周边哪里有自己发财的去处。这时保大军(原鄜坊军)节度使东方逵得病去职,保大军块头不比定难军小,如果能吃下这块肥肉多好。事不宜迟,抢先下手。
唐文德元年(公元 888年),李思恭遣兄弟行军司马李思孝率精锐袭取保大军,攻入鄜州。李思恭让兄弟自称留后,然后上表请封。唐昭宗李晔刚刚继位,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事情都弄的一团糟,哪里还能管得了这伙强人?便授李思孝为保大军节度使。李思恭的地盘比原来大了近一倍,心情大好,人的欲望从来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
大顺元年(890年)六月,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朝廷合不来,加上朱温出钱喂饱了宰相张浚,请朝廷发兵讨伐李克用。昭宗架不住朱温的朋友挑唆,只好诏令各道围剿河东,李思恭、李思孝率兵跟着张浚去河东寻宝。可惜张浚是个饭桶,在河东被李克用好一顿胖揍,官军大败。李思恭根本就上前线,远远在后边瞧热闹。见李克用不是个软柿子,何必得罪河东,难说以后用不着人家,便和凤翔、静难等军渡黄河西归。
李思恭终于开窍了,乱世中生存法则的头一条就是保存实力,即使得不到好处,也不能损失实力,日后还要靠着这支军队发家致富呢。不过李思恭也没几年好活了,乾宁二年(公元 895年),李思恭卒。因李思恭的儿子李仁佑早死,孙子李彝昌年尚幼,所以众人推举李思恭弟李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不过到长安讨了个正式任命诏书,名正言顺好办事。
一年后,保大军节度使李思孝正式退休,诏命其弟李思敬代替任职。没多久,唐昭宗又把李思敬弄到了武宁军任节度使,保大军后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所夺。后来朱温来凤翔向李茂贞讨还昭宗皇帝,西川王建耍了李茂贞一道,打着救援的旗号夺去了李茂贞的山南诸州,而以洋州降王建的正是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拓拔思恭)。
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长安周边的各位大佬没几个老实的,都把唐朝当成了唐僧,今天你吃一口,明天我割一块,只有定难军因为实力较弱,所以基本上没有对唐朝起什么坏心思,昭宗对定难军非常满意,“朝廷宠锡优异”。不过李思谏却没有把唐朝当回事,不过是个盖公章的,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不碍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