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割据江东从杨行密到李景(第20/24页)
昇元三年(公元 939年)正月,徐知诰复李姓,改名为李昪。徐知诰本来想改名李昂,可犯了唐文宗李昂的名讳,又想改叫李晃,可朱温这厮称帝后也改名朱晃。后来才定了个昪字。不知是不是巧合,唐五代十国宋时的帝王改名时,名字多带“日”旁,如唐昭宗李晔(李杰)、梁太祖朱温(朱晃)、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后汉高祖刘知远(刘暠)、北汉世祖刘崇(刘旻)、南汉中宗刘洪熙(刘晟)、闽景宗王延羲(王曦)、后蜀后主孟昶(孟仁赞)等人,后来还有一个宋太宗赵光义(赵炅)。
在讲究门第高下的封建时代,李昪既然复了姓,自然要在李姓中认个象样的老祖宗。姓李的嘛,认唐朝皇帝做祖宗再合适不过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自然要做先祖,可李家支脉太多,具体认哪一家呢?要说李昪真有眼光,挑来挑去,挑上了唐朝近三百年中号称英武仅下李世民的太宗三子吴王李恪。
李恪本来最有希望继位,要不是长孙无忌因为李恪不是自己的外甥强加阻止,也许整个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李恪的身份不可谓不高贵,他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长孙无忌也是抓这一点攻击李恪的。
李恪后来含冤而死,没想到三百年后,居然有孝子贤孙要认自己做祖宗。李昪做了唐朝子孙,国号当然也要改,改齐为唐。至于徐温,既然不是一家人,也就不用那么毕恭毕敬了,改徐温庙号为义祖,意思就是说你这个祖宗不算数。
李昪和许多封建皇帝一样,对前朝逊帝都不放心,不斩尽杀绝是睡不着觉的。不过李昪比起刘裕、萧道成等人来更加心狠手辣,李昪把杨家子孙迁到海陵(今江苏泰州),派兵严加管束,除了给点吃喝外,不允许任何外人进去,让他们自生自灭。时间一长,杨家的男女因为没有配偶,只得近亲结为夫妇,结果生出一大堆智障儿女。后来周世宗柴荣下淮南,已经继位的李璟害怕杨家人被周世宗利用,将杨家人尽数斩杀,杨行密的子孙一个都没传下来(忍不住痛骂一句:无耻!)。
历史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姓李的和姓杨的、姓朱的有“仇”,杨坚的隋朝被李渊所灭,杨行密的吴又被李昪所灭,加上杨玉环间接导致安史之乱,杨李不同根,信然。还有姓朱的,李渊的唐朝被朱温所灭,朱温的梁又被李存勖灭掉。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明朝(不包括南明)又被李自成灭掉,这还没包括唐德宗时朱泚当了几天临时皇帝又被唐德宗给干掉。姓李的专“灭”姓杨的和姓朱的,实在是历史一大巧合。
李昪对杨家手段残忍,但对百姓却比较宽仁,得罪了杨家不过被后世骂骂,但得罪了百姓就要得到“现世报应”。江东在杨行密扫灭各路草头王后,社会还算比较稳定,经济也在缓慢的恢复,经过徐温和李昪的治理,江东已经富甲天下。
李昪在昇元三年(公元 939年)四月,下诏鼓励农民开拓荒地,规定每个劳力如果开荒达到了八十亩,政府奖励每人两万钱(二十贯),并且五年免收租税。这对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管仲曾经曰过:“仓癝实而知礼节”,江东的文化也因为经济的快速恢复而得到了发展,甚至在李昪治下发生一件稀罕事,江州(今江西九江)有一个陈姓大家族,七百多口人同吃同住,最让人喷饭的是陈家养着几百条狗,每次狗狗们吃食,有一只狗没赶上饭局,其他狗们没一个动嘴的(太夸张了吧,真可谓仁及禽兽)。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在创业初期,尝尽人世艰险,有很强烈的危机感,对下面提出的一些正确建议也能采纳。有次江南一带大旱,百姓收成大减,而租税依然很重。李昪问群臣:“朕听说金陵附近都下了雨,唯独金陵没有下,这是为什么?”,这谁能回答上来,都不说话。
这时教坊部长(艺人管理机构)申渐高知道重税害民,便趁机站出来说: “主子,这问题好回答,雨之所以不来金陵是因为要交税。”李昪大笑,下诏免住一些杂税。
李昪为人严察,对下头人的所做所为了如指掌,昇元四年,李昪派一个太监头子去祭庐山,这个太监见甩开了皇帝,便大吃大喝起来,花了不少钱。回来复命后,李昪问他:“听说你很过日子?”太监自得不已:“奴才平时只吃疏菜。”李昪大笑:“你一路上东家买鱼、西家买肉,以为朕不知道?”太监立刻红脸,伏地请罪。最高统治者深居宫中,下面人等打着皇帝的旗号捞油水,黑锅却由皇帝背着,象李昪这样的精明人,哪愿意干这亏本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