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黑暗走向黎明刘知远 刘承祐 郭威(第8/16页)

郭威做为“国防部长”,南征北战是少不了他的,而朝中的事情则交给杨邠、王章和史弘肇三人。郭威和这三位是铁杆朋友,而且还是政治上的坚定盟友。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承祐,但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的则是他们四位,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自然要“精诚合作”了。

不久,在凤翔做乱的好汉王景崇看到李守贞和赵思绾都完蛋了,心灰意冷。王景崇觉得朝廷不会放过自己,赵思绾如何?还差点给剐了。他便找个借口把亲兵给支了出去,抱来一桶猪油木柴什么的,掏出打火机,念了三声:“着!”,大火一起,便成朽骨。

在辅政四大臣中,如果单从能力上来说,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但如果要论起政治斗争经验来,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实在比郭威差远了。按现代话说,郭威很会做人,也就是“情商、智商”都比较高。而那三位爷有“智商”没 “情商”,做人做的一塌糊涂。

郭威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他知道乱世虽然要靠武力说话,但真正能取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智慧,知识分子是得罪不起的。但杨邠他们三个却对不极不以为然,郭威回朝办事,有次在在朝会上,杨邠等人准备让郭威以枢密使的身份坐镇邺都。刘承祐一时没拿定主意,转头问吏部尚书苏逢吉:“前朝有无此例? ”

苏逢吉和郭威等人根本没穿一条裤子,枢密使权位极重,苏逢吉当然不想让郭威得势,说道:“枢密使掌天下军务,轻易不授外镇。”郭威为了避讳,不好说什么。史弘肇却不高兴:“郭枢密才干不世出,况带枢密守大镇,可以震服诸道。陛下不要听别人的闲话。”刘承祐想想也是,便准史弘肇议。史弘肇得便宜就卖乖,埋怨苏逢吉多事。苏逢吉更是一肚子的恼火:“史公!中央控制地方,这是王道。现在地方权重,对皇家权势威胁极大,史公不晓前朝故事么?”说完苏逢吉调头自去。

第二天,朝中重臣到大司徒窦贞固府中喝酒议事,两派又发生了严重冲突,史弘肇是个粗人,当即就恼翻了,倒满一杯酒递给郭威道:“昨天朝议有屈郭贤弟,今日弟且尽此樽,聊为慰劳。”苏逢吉也不想得罪郭威,也举杯劝酒:“昨日逢吉也是公事公议,非是针对郭大人,幸勿介怀。”史弘肇特别讨厌苏逢吉这些读书人,酸不溜湫的,当即大喝道:“平定天下,削平祸乱,靠的是长枪大剑,烂笔头子有何用处?能画出个鸟来?!”

王章虽然和史弘肇私交极好,但王章执掌财政,天天和“烂笔头子”打交道,一听就不太爽,回了句:“没有这烂笔头子,财政收入谁来记?”但即使王章为“烂笔头子”说了句公道话,但王章却对知识分子没有多少好感。苏逢吉等人对此极不痛快,在背后不知吐了这三位多少口水了。郭威对此很是担心,也劝过他们对知识分子们的态度稍收敛一些,有好处没坏处,但他们根本听不进去,郭威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邺都。

没过几天,王章邀请众人到府中饮酒取乐,想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酒过三巡后,大家开始行酒令,史弘肇没玩过这个,便在一旁瞧热闹。这时坐在他身边的客省使阎晋卿要教史弘肇,史弘肇也笨嘴拙舌的在学。和史弘肇闹过矛盾的苏逢吉嫌场面不够热闹,插了一句:“玩输了也就罚两杯酒,只要身边有个姓阎的,输了也没什么。 ”

哪知史弘肇以为苏逢吉是在讽刺自己原来娼妓出身的老婆阎氏,当下就把桌子给掀了,要揍苏逢吉(真是没事找事!),苏逢吉拔脚就跑,史弘肇哪里肯饶,抽剑就追,被杨邠死死拉住:“兄弟,别激动。苏逢吉臭嘴惯了,不要和这等人计较,而且他是宰相,杀了他,在皇帝面前不好交待。”史弘肇这才罢休。

一场闹剧之后,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苏逢吉为了除去这几个人,便勾结了刘承祐身边的亲信李业、聂文进和郭允明等人,请他们在皇帝面前拆史弘肇的的台。李业他们对杨邠他们经常打压自己,不让自己升官自然恨之入骨,就在刘承祐那里煽阴风。

刘承祐虽然年龄并不算小,但一直没能亲政。权力都在杨邠等人手里,根本不给自己这个皇帝好脸色看,甚至自己选妃也被杨邠横加阻挠,本就一肚子的怨气。和苏逢吉一伙自然一拍即合,年轻人心情盛,准备要干一票大买卖,要玩就玩他个惊心动魄。刘承祐把计划告诉母后,李太后大惊,连忙劝阻。刘承祐气的大骂母亲:“国家大事,老娘们懂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