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黑暗走向黎明刘知远 刘承祐 郭威(第6/16页)
这三个叛镇地界连在一起,自然抱成团儿,不然各自为战,让朝廷个个击破,他们才没这么傻。朝廷方面接连接到藩镇造反的消息,刘承祐年轻不懂军事,自然有些害怕。但朝中主事的四大臣根本没怵到这三个毛贼,人家都是大风大浪中历练出来的,什么场面没见过?朝议决定由
郭威任西征军主帅,全权负责西线战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郭威当然愿意去,不仅因为平定三镇的叛乱本是自己的份事内,更主要因为他可以借这个机会在军队中扩大自己的势力,乱世中军权即政权,没有军权,职务再高也一切免谈。出发之前,郭威特意跑到冯道太师的府中,请他给自己出些主意,毕竟人家是个“久经考验”的老江湖,问问也好。冯道说的倒是和郭威想的差不多,:“李守贞出手很大方,丘八爷们都愿意为他卖命。所以郭大人你也要学学李守贞,不能对当兵的小气,不然他们就敢在阵前把你卖了。更何况公家的钱不花也没人说你好,铁公鸡千万做不得。清廉者众人恶之,郭大人要记得老朽这句话。”郭威听了很有道理,握住冯道的手说:“冯大爷,您真是位思想家!”
世界上什么饭最好吃?公认最经典的答案就是:不花钱的饭最好吃。公家的钱,你不拿,自会有人拿,别人拿了还骂你脑子有水。花公款除了少数人心疼,没人觉得可惜。当然该花钱的一定要花,钱就是用来花的,不然要钱何用?只是不该花的乱花,公家的钱是从天下掉下来的?还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指望道德的约束,在人性属私的时代,根本不起作用。同样一个水笼头,公家的水让他淌去,花你的钱了?要是自家的水笼头淌着,不心疼死?乱世用重典,当然这个乱世也包括道德的乱世,人类历史上几乎就从来没出现过什么道德盛世。不要去讲什么大道理,办法只有一个:乱花一块钱的公款,扣你十块钱的私房钱。
其实不用冯道说,郭威也知道该怎么做。大军一边西行,郭威一边慷国家之慨发银子,等到了前线,郭威在军中的威望急速提高。从古自今,人都是金钱的奴隶,没有几个人能例外。见钱不眼开的大概只有两种人:盲人和富翁。
这次平叛和以往有些不同,以前多是一路军阀造反,现在则是三路一起反。郭威召集众将商议先掐哪一路,许多人认为赵思绾和王景崇实力较弱,柿子先捡软的涅。而镇国节度使扈彦珂则有不同看法:“诸位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如果先攻永兴和凤翔,万一战事不利,而李守贞又抄了我们的后路,那么我们腹背受敌,如何应对?李守贞实力最强,只要打掉了李守贞,赵王二贼兵少,一鼓就可拿下了。”
郭威点了点头,扈彦珂的建议是正确的。李守贞虽然在三镇中实力最强,但和官军没法比,并不难对付。拿掉李守贞,吓也能把赵思绾、王景崇吓死。
五
拿定主意后,郭威命白从珂和宁江军节度使刘词出同州(今陕西大荔)自西线、昭义军节度使常克恭出潼关方向自南线,自已率主力从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方向自东线,三面合围李守贞。
郭威确实是个难得的帅才,他深谙将将与将兵之道。大老爷们辞妻别子出来闯江湖并不容易,这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买卖,他们除了希望得到饷银来养家糊口,更希望得到尊重,毕竟他们也是人,所有的人都有尊严,只是有些人不想要,而大多数人都需要尊严。郭威放下“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架子,和士兵们打成一片,甚至一起搅马勺子。对那些手脚不太干净的军卒,郭威也不责骂,最多说不下为例。即使立下了鸡毛蒜皮般的小功,郭威也是重重的有赏,反正是国家的钱,花了没人心疼。
这样好的大哥,弟兄们好久没遇上了,即使先帝刘知远也逊着郭威几筹,自然对郭威感激涕零,暂死效命。而郭威带来的这支军队,李守贞曾经也带过,所以李守贞觉得自己曾经对这帮兄弟不错,他们不会真心的为刘家的卖命。可李守贞哪知道,这些人早就被郭威给收买了,他们现在并不是为朝廷卖命,而是给郭威卖命。
郭威率军攻到河中城下,并没有急着攻城,而是将河中团团围住,郭威想: “我就这样和你李守贞耗着,看咱俩谁能耗过谁?”手下的将士并不理解,郭威对他们说:“河中是西州大郡,城高池深,难以强攻。我们有的是粮食,坐着慢慢的吃喝,等到城中粮食用尽的时候,军心瓦解,到时我们不战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