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第4/7页)
替他代笔的,只是偶尔有人请他吃饭、讲演,因时间冲突不能去,他在帖子上批个“致谢”二字。而那些请蔡元培写介绍信的也不一定是北大毕业的。
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钟了,有一青年画家求见。身边的人禀告蔡元培说有人想见他,是否请来人明天再来。蔡元培说,请他进来好了。那人带了几张他自己画的人物花卉之类,给他看,请蔡元培为他介绍工作。蔡元培问他能否画宣传品,他说可以。于是蔡元培就替他写信介绍给白崇禧的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总政治主任潘宜之,请求录用。过了几天,蔡元培还问年轻人怎么样了,蔡元培为人写介绍信,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诚心诚意地关怀青年。
刘开渠是我国著名的雕刻家,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他与蔡元培非亲非故,他能学上雕塑,完全靠的是蔡元培的培养。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的帮助,他不仅不能搞上雕塑,很可能连美术这个专业都失掉了。他在北京美术学校学习了十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以为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辗转到南京,在大学院谋到了一个职业,当书记员,一天到晚就是抄抄写写,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专业。
有一次在大学院里,他向蔡元培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到法国去学习雕塑。蔡元培微笑着说:“想到法国去学雕塑是好事情,我们中国还没有派过专人去学,我记着这件事。”
刘开渠是1927年11月向蔡元培提出要求的。这月底,林风眠等人由北京来到南京,蔡元培为他们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林风眠让刘开渠到委员会作办事员。刘开渠事不多,经常出去画画。林风眠想办个美术学校,找到蔡元培,蔡元培听了非常高兴,他说:“西湖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看看那里有没有房子,如有,就在那里办。”林风眠看好了房子,美术学校很快就办起来了。1928年4月开学,刘开渠任助教。开学典礼上,蔡元培讲了话。刘开渠找了个机会,又向他提起想去法国学雕塑的事,蔡元培笑着说:“你的事,我一直记着,有机会就让你去!”
到5月,刘开渠就接到了大学院的委任书,委任为驻外“著作员”,委任书上还清楚写明,月薪八十元。刘开渠喜出望外。蔡元培地位那样高,可他对自己的事一直挂在心上,并能很快给他解决了。刘开渠万分感激。可他马上又想到另外一个困难,到法国去很远,一个穷学生,哪里有钱买船票?刘开渠到南京找到蔡元培,蔡元培又笑一笑说:“我已经给你想好了,你先提前支半年的工资,接着再预支半年的工资,是一年的了。我还可以给你写封信给中法联谊会,转请法国轮船公司,票价可以打个折扣,这不就解决了?”蔡元培非常忙,仍然为刘开渠想得如此周到,使刘开渠大为感动。
到了法国,蔡元培有时给刘开渠写信。有一次信里说:“我不在大学院了,你的工资我已嘱大学院照寄。”有时,他太忙的话,就让许寿裳(蔡先生好友兼秘书)给他写信。
蔡元培总是这样,你有什么要求,他立刻满足你,体现了他仁厚济困的一面。
“离职风波”
当时北大学费相当低廉,每人每学期仅为十元,不到私立大学的五分之一,且学生还享受补贴,因此办学经费基本靠财政拨款,计每年七十五万元。而那时军阀混战,财税来源无保障,到1922年9月,办学经费已被拖欠五个月,蔡元培联合其他大学校长向政府屡次交涉,并以辞职为威胁,好不容易索来两个半月的经费。
这个时候,为了节约经费,校评议会(与教授会并立的权力机构)成员联合向校长蔡元培提出:学校每年耗费在印刷讲义上的费用高达一万多元,而在购买图书上的开支却捉襟见肘;如果把花在讲义上的这笔钱向学生收取,节约下讲义费来补充图书,对学校、对学生都有好处。
蔡元培对此很有同感,他还考虑到:因为学校将讲义印好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上课就不用功,到考试时再“恶补”讲义内容,成了一大弊端。于是他当即决定:以后收取讲义费充做图书经费;购买讲义与否,由学生自行决定,如上课能认真听讲做笔记,讲义尽可不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