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末代醇儒,才与天高(第4/8页)
谁知黄侃两眼望天,冷冷地说:“时间到了哦,钱还没有到呢。”
原来,学校没有及时发放薪水,黄侃表示不满。教务处赶快代他领了薪水,他才去教室上课。看来,身为民国文人的黄侃,还真有些如今大力宣传的“维权意识”呢!
黄侃曾在中央大学开设“文学研究法”课程,用《文心雕龙》作课本。他平时只管讲课,一向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临到期末考试,他又不肯看考试卷子,也不打分数。此做法在教务处那儿可过不了关,于是教务处一再催促。最后,黄侃被逼急了,就给教务处写了一张纸条,上书“每人八十分”五个大字。他的意思是学生总想得甲等,给九十分嫌多,七十分又非甲等。八十分正合适。教务处也无可奈何,就不再提起这事了。
还有一则趣闻颇能体现黄侃不拘小节的秉性。中央大学为严肃校纪,规定师生进出校门一律要佩戴校徽。黄侃忙于自己的学问和教学,对这些细枝末节常常不太注意。有一天,他到校上课,新来的门卫不认识他,见他没有佩戴校徽,就拒绝让他进校门。
黄侃说:“我是教授黄季刚,来校上课的。”
门卫说:“你又没戴校徽,我怎么知道你是教授。”
黄一听,气得把装有讲义的皮包往门卫面前一推,说:“你有校徽我没有,那你就去上课吧!”
门卫一听,感觉此人来头很大,口气有所缓和。说没有校徽有名片,也行。黄侃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碰巧路过,赶紧过来调解,才算了事。
著名辞章家吴梅是黄侃在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同事,两人关系不错。有一天,黄侃请吴梅和一些同事喝酒。黄侃本是善骂之人,酒酣耳热之际,一肚子牢骚更是倾泻而出。骂着骂着,言语牵涉到了吴梅身上。吴梅酒也喝多了点儿,与黄侃辩了几句,并说:“你黄侃不要太不讲理!”黄侃此时已醉,闻言大怒,一个巴掌打了过去。吴梅急忙躲避,未被打中。他一时冲动,也回敬了一掌,被同事挡住。于是两人离席而起,准备大打一番。同事们好说歹说,最后把他们拉开了。
第二天酒醒之后,两人居然又和好如初,根本不计较前一日的不愉快。
名师与高徒的转换
除去黄侃那些令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的逸闻趣事外,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似乎更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实际上,狂徒怪人的表象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国学大师、博雅醇儒。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黄侃师从清末民初学问独步一时的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可谓是师出名门,二人的学问之大,创获之深,被后人合称为“章黄学派”。而关于章、黄二人如何结识的经历,许多著作中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1906年,黄侃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就读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恰好同寓,黄住楼上,章住楼下。一天晚上,黄侃内急,来不及去楼下厕所,就从楼上窗口往外洋洋直泻。此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突然发觉一股腥臊的尿水如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怒骂起来。楼上黄侃毫不示弱,也报之以骂。黄本贵公子出身,年轻性躁,盛气凌人;章太炎性好骂人,两人都有“疯子”之外号。章疯子遇到黄疯子,越骂越起劲,不骂不相识。
双方通名报姓之后,都久仰对方的大名,顿时惺惺相惜。后来,两人的话题转到学问方面,章太炎是学识渊博的朴学大师,人称清学殿军。黄侃被他的学问深深折服,赶紧自称弟子,拜章为师。
此种说法看似颇合章、黄二人个性,很有些机缘巧合的意味。但仔细推想一下,其情节过于偶然和戏剧性,而且存在一个明显的破绽,即当时黄侃仅是一名年纪轻轻、默默无闻的留学生而已,在国内无甚名气,章太炎不可能事先对其有所耳闻,也就更谈不上“久仰”了。加之把二人都描写成犹如泼妇骂街般的疯子,实在有牵强附会之嫌,想必是后人据章、黄平日言行特色杜撰而成。
其实根据章、黄二人遗世文字及师友杂忆,不难查找到当时二人相识的真实情形。
1906年,黄侃得到晚清大吏张之洞的资助,东渡扶桑求学。适值章太炎刚刚摆脱牢狱之灾(1903年苏报案爆发,章太炎被英租界巡捕房关押三年),亦来到日本避难。当时留日学生皆慕章太炎之大名,前去求学拜访。黄侃当然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一睹这位经学大师和革命英豪的尊容。于是,黄侃一天偕同好友多人一道谒见章太炎。走到章宅门口,看见墙壁上写有一段话:“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长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此句出自东汉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