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彷徨(第7/7页)
华希德视力甚低,但非瞎子。他现年刚五十余,也不算太老,他更非僧侣。他不仅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且数代如兹。他的祖父曾往麦加朝圣,他的父亲滞留于麦加两年。祖父回印尼后开办了一所伊斯兰寄宿学校,最初由八个学生陆续扩充至他去世时已四千人。他的父亲又继续祖业,曾在印尼独立时任苏加诺政府中之宗教部长。现今伊斯兰寄宿学校遍设于印尼每一村庄。学者协会NU有会员三千万人,从办学创下基础。原为联合开发党之一部。1984年华希德使之脱离联开党,但他仍蝉联当选会长。他的意见不一定被普遍接受,但是为人获尊重,当苏哈托在任时,华希德为惟一能在外国新闻记者前批评总统之人。
华希德认为印尼政府应当放开视听,接受伊斯兰舆论,他反对的是政教合一。他认为伊斯兰教应当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不应使人见而生畏。印尼的少数派充实国家的新生命,应当接受保护。伊斯兰信徒应与华裔和基督徒合作。华裔经营的企业也应当继续。他尚且反对苏哈托的合作社运动,因为这些合作社无实效。他认为印尼大多数人民实际无所属,应当竭力感化。
如果我能作一个不伦不类的比喻的话,则华希德的立场遥远得可和英国17世纪宗教冲突时的独立派之立场相比。这些独立派坚持“良心上之自由”。他们不愿强迫旁人就范,也绝对不容许旁人以信仰上之事要挟。所以在克伦威尔执政时信教自由及于犹太教而不及于天主教,因而当日天主教仍想恢复总揽基督徒的地位。此中相似之处实有夸大,但是这比喻可以协助了解华希德的动机之由来。
这样看来华希德纵不能成为领导全国的人物,他之坚持反对的立场,仍对印尼政局有实切之贡献。
所以印尼今后一年的政局还有很多变数。苏哈托虽辞职,他并不缺乏幕后操纵的力量。军中将领的意向,尚不明显。今后几个月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影响到民意与明年的选举。而且外间的力量也仍可能有重要的关系。美国透过IMF,成为债权国,可以投入负的因素。因为在伊朗和菲律宾的经验,美国总是想和不孚人望的领导人物保持距离。今年5月由于IMF拒发临时紧急借款,即足以加速苏哈托的去职。
印尼的近况,可以与中国近代史并读。印尼的困窘杌陧以及内部的参差情景,百年内外中国无一不有。印尼的华裔问题远不过是内部少数民族操纵本国经济。中国则有租界及领事裁判权,使沿海及通商口岸的经济,整个外向。仇外的情绪,曾激起义和团事变,而中国终于将两千年来的专制政权整个推翻。民初的行宪也注定的无结果,因为所写宪法只代表一种理想,与社会的实际情景,并不衔接。最后发现彻底改革,只有整个的清算“尊卑、男女、长幼”的旧社会。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不算,“文化大革命”尚使余波震荡数十年。读史至此,中国人应心安理得,觉得过去的历史,并不是一连串的错误。中国百年内外的问题与今日印尼的问题相较,也可以说是不伦不类。但是彼此之所面临已是一个组织结构的问题而不只是政策左右人事参差的问题。我们的了解应从大处着眼。
今日印尼并无如六十年前的中国之有强邻压境,内外煎逼。况且又有丰富的资源和很多岛屿上面人口稀少的空间足资周转。有了这些优势的条件应当避免重蹈中国之覆辙,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我们无意“好为人师”。但是读史至此,南望南中国海,为着印尼人民,为着华裔,为着我们自己,禁不住要表示这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