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彷徨(第4/7页)
但华裔始终被认为华裔,即与土著联姻之子女不通华语者亦然。一方面若干生活习惯不能尽除,一方面大体上华裔生活程度较土著为高。我曾遇着一位印尼朋友向我表示:只有印尼女子嫁与华人;甚少华裔少女出嫁于土著。
华裔垄断印尼经济情形可能常有夸大。但粗率估计:以不及百分之四之人口操纵约全国百分之三十五的新型工业,其声势不为不煊赫。然则另方面印尼之大型工业仍在政府掌握中。亦有人谓雅加达之最大银行家企业家中前三十名内除一二例外概为华人。证券交易所所列证券则百分之八十概为华人产业。华人之经营麻雀式之小型店铺尚无法统计。
当双方嫉视交恶时华裔商人常被攻击为惯用贿赂,好走后门。但印尼全国经济尚缺乏坚实之组织,是为一般正在开发国家状态,各种关系因人成事,尤其法令之解释与信用之批准与赋予既无客观标准,亦无法脱离权威。苏哈托及其家人即以摆弄人身关系称著。所以此形态为中国人性格抑印尼人性格至难判断。(在我的写作中曾一再指出以上情形实为“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之状态”,少用“贪污”字眼。)
另方面若干土著蔑视商业。不少虔诚之伊斯兰教徒拘于旧习以为银行放债收利亦为不道德,华裔则无此顾忌。况且华裔工商企业家原有根底,又利用家族关系,交换内在消息,保持传统信用经营方式,印尼土著甚难与之竞争。在管制未开放前常有印尼商人获得政府低息借款,将之加息转贷于华人,或向外装饰门面自称业主,实际受雇于华人。
西方专家意见:同化华裔政策已不可逆转。但至少仍需数代,始能双方感觉水乳无间。且在此期间是否无特殊事故,足以动摇全局仍未可逆料。
与此华裔问题相始终者则又有印度尼西亚之宗教问题。
出生于西印度之印度作家赖保罗(V.S.Naipaul)最近所著书《令人无法相信》(Beyond Belief),内中指出:以印尼之背景而热烈地接受伊斯兰实为阿拉伯人之“帝国主义”之成功。赖保罗因其本人印度背景,以为历史上马来半岛及印尼诸群岛为佛教及印度教盛行地区,今日将此传统完全放弃至为可惜才有此论说。
我们不必同情于他对“大印度”的追慕。但是一个海岛上的国家仍然墨守7世纪沙漠战争中所遗下的成规,实可视作地缘政治之错安排。
并且事实的发展仍不止此。今日印尼的伊斯兰教徒,声势浩大。他们能阻挠政府希望通过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法。不久之前(1990年)雅加达的一家畅销杂志公布它对读者所作民意测验结果:读者所崇拜的古今人物中创教先知穆罕默德屈居第十一名,位在该刊编辑(基督教徒)之下。因为群情激昂,该刊物的发行执照被撤销,编辑以亵渎神明罪被判徒刑五年。但是另一方面对宗教领袖高唱以教建国、以教治国者政府仍能限制。苏哈托曾不时将一二过激分子投狱。因此最强硬的宗教领袖与官僚组织及军中将领实际互不相容。
然而印尼受伊斯兰之影响已有数百年历史,而最近百余年,程度更为加深。当荷人统辖印尼时除榨取物资外,地方管理仍由土著负责。治下之每一村庄有如人民公社。以爪哇为例:村长监督各人产业,以占用公地作为薪给。又主持公益事务,察看村民参加宗教仪节,教堂之教师及书记则维持秩序及纪律。所以基层之政教合一有如中国专制时代之儒教。
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苏门答腊土人叛变,即以伊斯兰作号召。事变敉平后荷兰之开明人士提倡所谓“伦理体系”(Ethical system),主张顺应土著群情,鼓励西方基督教人士与本地伊斯兰教领袖经常社交接触,停止基督教之传教工作,协助印尼人士往麦加朝圣。自此伊斯兰更为盛行。日本占领印尼期间亦奖励土著研读《可兰经》以作为反抗西方之意识形态。前述畅销杂志之民意测验,伊拉克之萨达姆仍占被崇拜者之第七名。可见得同教之情谊及反西方之意识均于此间表态。
印尼法律规定全国国民必须自动申报为以下五者之一:伊斯兰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印度教徒或佛教徒,不能无所属亦不能在此五者之外。近年统计:称为伊斯兰教徒者已逾百分之八十五,迫近百分之九十。但专家指出:内中有多数实际无所属,或信奉本地各种传统土教,只以避免官方纠纷,自供为伊斯兰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