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2.不列颠秘史(第40/40页)
这一天是1529年10月19日。
[1] 法语,指古代长剑。
[2] 指初期教会的领袖。
[3] 基督教西派教会的大斋节首日,因当日有以灰抹额以示忏悔的宗教仪式而得名。
[4] 此处是指约翰•克利特(1467—1519),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教,著名的学者、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神学家。他的父亲是亨利•克利特爵士,曾担任伦敦市长。
[5] 铸有宗教人物像、图案的硬币状金属牌,通常为天主教徒所佩戴。
[6] 即1520年6月7日至24日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英王亨利八世会晤之地,当时两王都大事铺张,尤其是法王,搭起了金锦帐篷,希望给英王强烈印象,使他同意英法两国结盟,共同对付奥地利王,以图达到法国称霸欧洲的目的。
[7] 也即本章开头所说的阿尔比娜,英格兰或不列颠的雅称。
[8] 1415年,亨利五世在法国北部阿金库尔村重创兵力数倍于己的法军。
[9] 古西班牙北部的一个王国。
[10] 当时的意大利望族,成员中有多位银行家和商人,还出过教皇和王后。
[11] 德语,“一,二,三”。
[12] 茉茜的原名Mercy也有“仁慈”之意。
[13]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学者,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4] 马基雅弗利(1461—1527),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哲学家,其代表作《君主论》建议统治者为获取和掌握权力可能必须不择手段。
[15] 伦敦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官邸。
[16] 即梵蒂冈教廷。
[17] 格蕾丝的名字Grace还有“恩典”之意。
[18] 英王的私人顾问机关,也是代表王权的最高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