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最后一批来客(第5/11页)

嬴政何其英明,一眼就看出李斯的文字与秦国前途的关系,马上改变了主意。于是李斯留下来了,其他外客也留下来了。逐客事件不但没有影响李斯的前途,反而增加了他的政治资本。李斯在客卿这个位置上还要干很多中重要的事。不过现在得接待另外一名来客了。

进入下一节。谁呢?

【3、尉缭】

秦王嬴政亲政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肃清了政权上的羁袢,将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紧接着又将目光转向国外。此时的嬴政继承了自从秦孝公以来六世国君的政治遗产,再经过李斯的有意渲染,所面临的政治任务能且只能是吞并天下、统一六国。此时的秦王才二十出头,来日方长,前途无量。他有雄心,有决心、有谋略、有手段,对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信心百倍。嬴政经过韩非和李斯的熏陶已经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法家主义者,他所拥有的政治地位使他成为一名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嬴政对法家的推崇源于两方面:一,秦国今日的成就得益于法家商鞅所推行的变法,事实证明法家给秦国带来的制度是先进的。二,法家思想与秦王本人的性格几乎完全匹配,凡是秦王所追求的,法家必定用逻辑、道理、规则将其推广到极限。比方说,嬴政需要绝对的权力,法家则主张强化君权,并提供了切实的解决办法。韩非子所著的《孤愤》、《五蠹》深深地打动了嬴政,所以嬴政平定天下的思想武器非法家莫属,但遗憾地是以前的法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内政建设方面,在对外战争方面留意的不是很多。相比起来,比较不适合战争的儒家在战争方面仍然有“天下定于一”“仁者无敌”等论述,实用不实用姑且不论,但至少如儒家对战争还是有指导意见的。

秦国以往的对外战争虽然成绩显著,但并没有统一、连贯的指导方针。白起好杀,所以白起时代的战争血腥味最重。吕不韦推崇儒家,所以对外战争杀戮较少,但无论白起、还是吕不韦所推行的战争政策都是个人意愿,并不是最优化的有意设计。现在任何一个明眼人都能看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秦国并不缺少能够领军打仗的将材,白起后时代虽然有过范雎时期的将慌,但吕不韦又使秦国将坛重现勃勃生机,蒙骜及子蒙武、蒙毅、王翦及其子王贲、李信等都是冠绝一时的人物。嬴政需要的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战争政策。

魏国命中注定要做秦国的最大赞助商,每当秦国需要制定或改变政策的时候,魏国总能送来相关的专业化人才。秦国需要基本制度的时候,魏国送来了商鞅;秦国需要大国外交的时候,魏国送来了张仪;秦国需要军事吞并的时候,魏国送来了范雎;秦国需要战略收官的时候,他们送来的是尉缭。

尉缭,男,魏国大梁人,写过一本书叫《尉缭子》。史籍中关于尉缭见秦王之前的介绍就这么可怜的一点,其余的都是猜测。有人说他年轻时候曾经和魏惠王有过交往。此说甚不足取,魏惠王的年代与秦王嬴政的年代差80多年,如果尉缭能横跨这两个年代,那他至少已经100多岁,在这样的年龄还有精力西入游说秦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人们即便生活水平高了,医疗条件好了,能吃上脑白金了,也没有谁能在100多岁的年龄还能够坐车或骑马从开封到咸阳,更何况随后还要指挥一部庞大的战争机器。更不足信的说法是:尉缭是鬼谷子的高足。后世的人们好像有种习惯,只要是出身不祥的奇才,便是出自鬼谷子的门下。看来这鬼谷子也够累的,几百年间里时不时地就就得给人世间培养出一些高徒。我们不妨采取古龙经常在小说中的处理方法,在做大事之前尉缭只是一个小人物,不是出自名门,也没有奇异的历险。我们所能够推测出尉缭只是一名纯粹的军事理论家,就像后世德国的克劳塞维茨一样。这是由于:其一,尉缭应该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因为中国古代的史官宁肯放过一种伟大的思想,也不肯放弃一场伟大的战役。其二、尉缭有一本讲述军事思想的《尉缭子》传于后世。

同样是兵书《尉缭子》不同于《孙子兵法》,前者主要讲述抽象的原则,偏向于理论和军队建设;后者讲述具体的操作,偏向于实践和临阵应敌。中国人重视实际,因此《孙子兵法》更为流行,但窃以为《尉缭子》更有可取之处。《尉缭子》打造出来的是残酷高效的罗马军团,谁做统帅都无所谓,只要按照原则办事就能打胜仗,无论是加图,凯撒还是庞培。而《孙子兵法》铸就的是诡计多端的将军,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受将领素质的影响。后世学者虽然曾经一度怀疑《尉缭子》的真实性,其中不乏名师大儒,但是近年来考古学家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尉缭子》的战国竹简,一切怀疑便不攻自破,所以其人也不假,其书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