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从中央到两旁(第6/6页)

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到楚国的首都“鄢郢”。鄢郢其实是两座城市,郢是主都,鄢是陪都,大概是由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郢都不够大,楚国就又在旁边修建了鄢都。由于两座城池地位毗邻,所以一直以来都以鄢郢连称。就像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一样。郢都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名城。自从公元前689年开始,郢都就一直作为楚国的首都,四百多年间,郢都经历了楚国无数次的辉煌与失落,但却还从来没有受到生存的威胁。在漫长的岁月里,受文化的熏陶,鄢郢已经成为楚国的精神支柱,也许鄢郢的地理位置谈不上多重要,但是在人们的心中,一个没有鄢郢的楚国是不可想象的。以鄢郢为首都的楚国,就算衰败也是骆驼瘦了,而没有了鄢郢的楚国,就只能算马了。简单说,鄢郢就是楚国实力曲线的支撑点。因此楚国集中了几乎全部兵力,在鄢郢与白起会战。

兵临城下,楚国军民并没有拿出抗敌热情,像传说那样同仇敌忾。可这怪不得他们,因为他们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楚国的权力层并不拿他们当自己人看待,几大家族牢牢地控制着楚国所有的上层权力,普通百姓就算立功再大,能力再强也只能呆在下层老老实实地交粮纳贡。上层的官僚们腐朽透顶,除了会争权夺势,吃喝玩乐,国家的事务一概不管,造成楚国城防松懈,国家粮库储备不足,军心涣散,民生凋敝,偌大的一个国家充满了暮气。

虽然楚军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但并不敢出来与白起打野战。在秦军的强悍,白起的威名面前,楚军没有一点心信心,只好依托城池防守,希望百年老城能保佑他们度过难关。

鄢郢也确实不是盖的。白起围攻了一段时间,竟是没有进展。但是白起更不是盖的,既然人攻城不行,为什么不用水呢?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是神话,利用大自然的水火燥湿,风霜雨电却是人力能及的。白起发现鄢郢附近的鄢水有超过城墙的可能,稍作改动就可以调来攻打鄢郢,便挖了一条水渠将鄢水引到鄢郢城下,又将鄢水的正常水道堵住,这样上游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到鄢郢城下。随着水位地增高,鄢郢城岌岌可危。终于有一天,城东北角被一道缺口。大水从缺口出汹涌而进,很快就灌满了鄢郢城,渐渐地水面上飘起了肿胀的尸体,横横竖竖有十万多具,场面甚是恐怖。一代名都就这样毁于一旦,连修复的可能都没有。白起挖的那条长渠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白起渠。

鄢郢被破,楚国遭到重创。短期之内楚国再也无力阻止起有效的抵抗,白起面临的几乎是一片反抗的真空区,所以接下来的进攻尤为顺利。白起攻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那是楚国起家的地方。白起干得毫不客气,不但不放过活人,死人也不放过,一把火烧了楚先王的陵墓,又一把火烧了楚国的宗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白起率领数万秦军攻克了鄢郢附近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回国之后,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有得意的,就有失意的。楚都被陷之后,不少楚民南迁,将消息带到了江南水乡一带。一位官场斗争失败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精神顿时崩溃。此人便是屈原。十多年来,屈原一直生活在极度抑郁的心情中,一团团心绪转化为一篇篇楚辞。在虚拟的文字中,屈原表达着对楚国的热切向往。屈原仍然幻想着楚倾襄王能够幡然悔悟,召他入朝,重振楚国雄风,可是十多年的期待等来的却是楚都破灭的消息,屈原的生活支柱倒塌了,活下去已无必要。

同样是死亡,不同职业的人死法不一样。武将的死最干脆,荷马史诗里经常有:xxx跌倒在地,身上甲片铿锵作响。又或:xxx咕咚一声倒地,黑暗拥抱了他的双眼。文人的死最罗嗦。文学家屈原也不例外。那天他来到汨罗江边,穿着见干净的衣服,又与江边的老翁说了些“不随波逐流”云云的话,然后抱着块石头跳掉进了江中,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精神文化遗产。屈原的死为楚国的衰败做了文化上的诠释。

鄢郢被破之后,楚国好不容易在江南一带才立定脚跟,收拾残余,苟延残喘着来日不多的时光,政治依然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