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谍中谍(第6/15页)

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95年,苏秦一共在齐国呆了五年,但是工作并不理想。这段时间齐国的内政外交一直受孟尝君的控制。孟尝君搞外交还比较得法,最起码不会干同时得罪所有国家的事情,要么联合韩魏对抗秦国,要么联合秦国收拾韩魏。苏秦一直没有机会搞破坏,只是做了一些份量不重的工作。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孟尝君连续发动的攻楚、攻秦之战使齐国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损耗。燕昭王报仇心切,以为这时可以出手了,便兴兵大举攻齐,事实证明减肥的骆驼还是比马要大,燕国损失惨重,三军被灭,两将被杀。燕昭王连忙卑躬屈膝向齐国求饶才获得恩准。苏秦见在齐国没有作为,此年返回燕国。

【3、国际风云】

苏秦的时运仍然不济,命途总是多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没有伯乐的时候,为寻找伯乐而奔波,有了伯乐的时候,又苦于不得机会。命运待人是不公平的,有的人顺风而上,有的人逆风而行,有的人站在命运之颠说:看我多伟大,有的人徘徊命运之门的前面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苏秦第一次出使齐国失败之后,在燕国沉寂下来,静静地等待着机会地到来。苏秦没有白等。在随后的几年,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变化又都朝着对苏秦有益的方向进行。

公元前295年,随着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去世,他在赵国推行的连秦结宋外交政策也宣告瓦解。秦国在被齐、韩、魏联手收拾的时候,它的盟友赵国只顾自己扩充地盘并不曾出手相助,这让秦国非常失望。秦国于是驱逐了赵武灵王的亲信楼缓,魏冉亲自出任相国一职。齐、韩、魏的联合让秦国心有余悸,因此秦国处心积虑要分化瓦解它们的阵营。齐国的内部权力斗争提供了这种机会。齐泯王自公元前301年即位以来,一直生活在孟尝君的强大身影之下。但齐泯王也是个权力狂,这种权力格局是他不能容忍的,时刻不忘从孟尝君那里攫取权力,无论内政外交处处与孟尝君为难,出发点并不是由于孟尝君推行的政策不对,而仅仅是由于推行政策的人是孟尝君。就外交而言,孟尝君推行的是联合韩魏对抗秦国的政策,齐泯王偏偏要联合秦国瓜分韩魏,最后齐泯王取得了胜利。秦国派去的吕礼成了齐国的相国,开始主持外交工作。就这样齐国和秦国再次连起手来。孟尝君见自己的权势逐渐缩水,就去魏国为相,当然那是后话。

齐秦再次联手意味着韩魏的厄运。带来厄运的人叫白起(记得在暗黑破坏神中有一款武器叫doombringer,这个名字尤其适合做白起的绰号。但在本帖里我还是要称他为战神。白起是整个战国中战绩排名第一,破坏力最大的将领)。白起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布衣出身,行伍为家,在秦国屡次对外战争中崭露头角。穰候魏冉虽然专权但并不误国,虽然不甚喜欢外籍人才,但也留心本土人才,虽然贵族出身,但也不拒布衣。就这样魏冉成了白起的伯乐,先是让他作为向寿的副手进攻韩国的军事要地伊阙的附属城堡——新城,又推举他出任汉中太守。当秦国决定对伊阙发动总攻的时候,白起获得了一次单独指挥一个方面军的机会。这对全体六国而言是一个不祥的开始,天下生灵将为这个人的英名付出可怕的代价,真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伊阙的地理位置在今天洛阳南十九里的伊阙山。这座山是石头的,后世的人们在石头中凿出了万千石佛,于是便成了今天的旅游胜地——龙门石窟。可谁曾注意道那些凿出大佛的石头曾经被鲜血所浸透。

把时间拉回到公元前293年。秦国的大军出函谷关沿豫西走廊滚滚向前,目标直指伊阙,秦国的统帅是向寿。韩军在伊阙严阵以待,但明显韩军就数量和素质都不如秦军。唇亡齿寒的道理魏国懂得,得知情况之后,急忙派魏国最拿得出手的大将公孙喜率军相助。公孙喜的哥哥名头更响,他就是20多年前叱诧风云的纵横家公孙衍,公孙衍的绰号叫犀首,公孙喜的绰号叫犀武。公孙喜的成名作是八年前与齐国名将匡章一起打赢了对楚国的垂沙之战。秦国听说魏国派出精锐援助韩国,马上对军队的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向寿成名已久,他的做战特点韩魏都比较了解,公孙喜有备而来。如果秦军按照原计划进军将达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战斗将成为消耗战和拼实力。在穰候魏冉的力推之下,白起代替向寿成为秦军的主帅。白起用起兵来神鬼莫测又凶猛强悍,既有速度又有力量,可惜他的对手并不知道这些,只有穰候知道,这就足够了!白起的处女秀是临阵秘密换将,有趣的是他的谢幕秀也是临阵秘密换将。处女秀的临阵换将是由于他名头不响,谢幕秀的临阵换将是由于他名头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