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纵横恩仇(第5/11页)
果然,魏国攻下陉山之后,乖乖地向秦国献出了西河,到目前为止,魏国在黄河以西仅剩上郡一块土地,但很快这块土地也怕保不住。
公元前328年,张仪亲自出马,与公子华联手攻下了魏国的蒲阳(山西隰县),但随即张仪又主张将蒲阳还给魏国。这个主张多多少少引起了秦国决策层的不解,不过秦惠王已经领教了张仪如何给魏国一小点利益为秦国换取更大利益的本事,也就同意了。张仪又向秦惠王要了一个儿子准备送往魏国做人质。
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我们秦王对魏国够意思吧。你也要对得起我们秦王哟。”魏惠王想想也对,干脆把眼看守不住的上郡送给秦国,落得个顺水人情。
张仪由于这项业绩,在秦国更加发红。为了表彰这个外籍人士的卓越贡献,秦惠王特地从山东地区引进相国一职罩在了张仪的头上,这样张仪就成了秦国的第一任相国。
张仪的脑力似乎是无穷的,忙于外事的同时,还时刻不忘敲打朝廷内部的竞争对手。张仪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内战内行,外战也不外行。
风光一时的公孙衍因张仪的到来而光芒不再,相比他的强夺,秦惠王更喜欢张仪的巧取。公孙衍见自己慢慢被冷落,很伤自尊地离开了秦国回到魏国。
公孙衍没有理由不气愤,本来在秦国他曾经是聚光灯下的男主角,媒体的焦点人物。仅仅由于张仪的到来,他的事业急转直下,到最后只有坐冷板凳的份。自此以后公孙衍将张仪当作人生的死敌。公孙衍选择在魏国发展并不是对魏国的忠诚,而是由于借助魏国的力量他可以与张仪斗争,如果这个魏国不行,公孙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另一个魏国。像魏国一样的国家在他眼中只是用来与张仪斗争的工具。
公孙衍对张仪的愤恨,不仅仅是对张仪个人,更是对张仪的事业。张仪采用连横,公孙衍偏偏放弃容易操作的连横,而选择较难操作的合纵。战国的这段时期因这两个人的斗争而变得精彩纷呈。
张仪赶跑了公孙衍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与魏国的关系,于公元前327年,把焦、曲沃及皮氏还给了魏国(其实这些地方本来就是魏国的)。张仪暗示魏惠王:“我们秦王如此大方,你是不是该有所表示。”魏惠王心领神会。张仪跑回秦国后开始策划他的造王活动。秦惠王为张仪创立了相国一职,张仪便要回馈秦惠王一个王的称号。此前的秦惠王并不是王,后来称王之后写历史的人为了称呼起来方便,统一称他为秦惠王,不然“秦君”、“秦惠王”叫起来比较乱套。
公元前326年,秦惠王为了庆祝近些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庆祝活动,称为“腊祭”。在聚会中,秦惠王首先代表秦国人民和政府向保佑秦国粮食丰产的神灵献上了丰盛的祭品,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之后,群众性的狂欢将聚会推向高潮,来自秦国各地的文艺表演队纷纷登台亮相,老百姓载歌载舞,歌颂秦国的伟大,领袖的英明。此次大会获得了秦国媒体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与民同乐的大会,凝聚人心的大会,鼓舞士气的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秦惠王看了媒体的报道,说了一句话:“真他妈一群饭桶,什么都说了,就是不说老子想称王”。
看来秦惠王还得加把力气继续搞点活动。他又来到黄河的龙门渡口(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这个龙门可不得了,不但是名胜古迹,还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据说龙门为大禹所凿,在龙门之前的黄河,狭窄逼仄,狂放彪悍,一过龙门就畅快淋漓,大气恢弘,而且两岸峭壁对峙,真的像两扇门一样。由于这个缘故引来了许多喜欢极限运动的鲤鱼,据当地人讲如果鲤鱼越过龙门就会化为大龙。
秦惠王在这里搞集会是有象征意义的,是在向世人宣告,秦国已经破茧成蝶,将要进入新时代。那天的集会引来了许多鲤鱼的热情捧场,纷纷向人们展示它们最拿手的拔杆跳,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搞得场面很是壮观。(据说前些年大学生值钱的时候,许多农家子弟为了考上大学纷纷来这里游泳过龙门,说是游过龙门就可以化身为龙成为天之骄子,结果淹死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