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东方霸主(第9/16页)
魏,宋,卫三国联军将孤城邯郸团团围住,展开攻击。邯郸军民同仇敌忾依托坚城进行防守。战争拖到了第二年。赵国渐渐不支,邯郸城中的战略储备粮眼看就要吃光了。老百姓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房子都被拆成砖块砸到城外去了。进攻和防守的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赵国派出使者向楚,齐两国求救。
在楚国,昭奚恤对楚王道:“大王不如不救赵,而仅仅对魏国进行鼓励。魏国受楚国鼓励,必然加强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必然以死相守。最后的结果是两国实力大为损耗。”
景舍同志对此有不同看法,道:“不对,不对,昭奚恤的账算得不对。这个题目不是赵魏间的减法,而是加法。减法的前提是魏赵两国势均力敌,这样才会以死相嗑。但目前的情况是,魏远强于赵,魏之所以不敢全力攻赵是担心楚国被抄了后路。如果楚国明确表态不救赵国,赵国由于担心被魏所灭,必然会投进魏国的怀抱一起来对付楚国,这样就赵魏之间就成了加法运算。当然也有办法确保赵魏之间以减法运算下去。大王可以少派点兵,给赵国以希望,而又不至于使魏国有太大压力。这样赵国由于有希望必然负城顽抗,魏国见楚国不足为虑,必然咬住赵国不放。赵、魏长久的消耗下去,必然疲惫不堪。而后楚国、齐国、秦国联合起来必然能击破魏国。”
楚王认为景舍讲得有道理,便派他带领一支军队,象征性地去救赵。
在齐国,齐威王召集一次御前会议。会上,大帅哥邹忌秉承齐国韬光养晦,光荣独立的传统主张不救。段干朋对此有不同看法,道:“不救赵的做法既不讲究,也没有好处。盟友相求,齐国坐视不管将损害齐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假如魏国攻破邯郸,赵国将成为二流国家,魏国则更加强大。”齐威王也急得想检验一下改革带来的成效便同意了段干朋的意见。于是命赛马大师孙膑为将领兵救赵。孙膑谢绝了这个任命,道:“将军是一军之首,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一个残障人士担任此职位多有不便,让我在军中出谋划策还是可以的。”于是齐威王拜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
齐国的木匠加班加点为孙膑制造了一辆木制推车,孙膑坐在车中,被士兵推着和田忌领兵出发,一共带领了8万齐军。此次出征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救赵、疲魏,扬齐威名。
但在具体战术执行上,孙膑和田忌出现了分歧。田忌主张率大军直奔邯郸,与城内的赵军里应外合击垮魏军。孙膑道:“你的想法是好的,里应外合,双管齐下的战术很受军事界的欢迎,但今天在魏军身上并不适用。此时的赵军已经非常疲惫,根本帮不了齐军,实际上是长途跋涉的齐军单独对付以逸待劳的魏军。三晋军队的战斗力你是知道的。况且绳子乱了,你想用拳头把它砸开是不能的。两个国家相斗,你要想救其中一方,就不能加入他们的厮杀,而应避开他们的交战区,找准对手的软肋,予以一击。现在魏赵全力相拼,魏国的精锐部队都暴露在外,留在国内的是老弱病残的二线部队,平陵和大梁正是魏军必救的软肋,如果齐军攻击这两个地方,魏军必然扔下邯郸回军来救,到时我们可以寻求战机,将其击败。”田忌一听有道理,便要下令全军向魏国腹地进发。
孙膑再次拦住田忌,道:“话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办起来就难了。主攻方向确定之后,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我就来提一些让将军高兴不起来的关键细节。first,大梁城的坚固雄伟我是见过的,就算防守的是二线魏军,也不是我们八万军队能攻破的,何况大梁还有许多老百姓可以用来守城,如果我们全力攻城,反倒会被魏军里应外合击破。second,庞涓即便来救,按他的水平,正常行军过程中必定仔细侦察以了解齐军的动向,中我军埋伏的几率几乎为零。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想方设法使庞涓匆匆忙忙地、狂妄自大地、掉以轻心地,不知道天高地厚地,最好只带三天干粮地往回赶。”
田忌道:“原来这么麻烦。”
孙膑道:“其实也不麻烦,只要会打败仗就行了。敢问齐国哪些将领最善于打败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