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宣宗和懿宗:群氓的盛宴(第4/6页)

36岁:在懿宗皇帝的亲切关怀和过问下,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问世

37岁:歼灭了庞勋匪帮。时河南大旱,民诉于观察使崔荛。崔荛指庭树曰:树上这不是有叶子吗?说什么旱?纯粹是胡说八道……于是群众大搞群体事件,崔荛潜逃,路上遇到百姓,要求饮水,百姓以尿灌之

38岁:大理国侵略军攻打成都,未克,成都保卫战胜利闭幕

38岁:最宠爱的同昌公主出嫁刚刚两年,死了。懿宗痛于心,杀御医二十余人,尽捕其家属三百余人。宰相刘瞻劝架,贬宰相刘瞻为司户。

41岁:水银为池,金玉为树,驱师万众,京师皆动,大唐帝国喜迎佛骨舍利入京。懿宗皇帝发表讲话说:佛骨是个好东西,可以保佑我多活几年……言未讫,卒。于是史家评曰:佛骨才入于应门,龙遁已泣于苍野。意思是说:佛骨来了,你死翘翘了……

从这份简历上,我们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从这时候开始,大唐帝国开始进入了一个理性阶段,特点就是藩镇在长期的消磨之中销声匿迹了。但与此同时,大唐帝国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他们仍然停留在旧有的习惯思维之中,没有能够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结果捅出了大娄子。

这种形势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何以大唐帝国没有能够跟上形势的变化呢?

这跟懿宗李漼的个人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5.学者贼寇是兄弟

我们应该还记得,在前面提到敬宗皇帝时,曾经遭遇到过两次群众闹事。最搞笑的是第二次,染工张韶率了手下兄弟强闯银台门,硬是冲到龙椅上吃了顿工作餐。这件事情之所以充满了滑稽的色彩,是因为张韶的思维与现实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件事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的人们,对问鼎皇权考虑得少,行事冲动之余,难免会闹出笑话。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的威势越来越弱,到了懿宗李漼的时代,敢于问鼎皇权的,已经大有人在,人数多了,难免就会有几个人碰对了路子。

而人民群众之所以敢于思考这个问题,同懿宗李漼登基的法统性不足有莫大的关系。实际上,对周围人充满了仇恨的宣宗皇帝,最喜欢的是三儿子李滋,并委托宦官并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并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人,让他们扶立老三李滋登基。

如此说来,王归长这几个人就是历史上最常见的托孤之臣了。大凡托孤,总是要找最有实力最有势力的,否则这孤也托不住啊。

然而在宣宗这里恰恰相反,王归长他们非但没有实力,没有势力,甚至连影响力也没有。

那么宣宗为啥要找这几个人呢?

这是因为,宣宗是个仇恨型人格的人,对事对人都充满了怨恨,因为他是在极端不公平的环境中长大,屈辱与怨怼已经腐蚀了他的全部身心。举凡仇恨型人格的人,做事的时候都喜欢跟正常的规律扭着劲来。表现在宣宗这里,就是越没有势力的大臣他越是要托孤,越有势力的人,他越是不理你。

这个有势力却被宣宗排斥在托孤之外的,就是左神策军中尉王宗实了。王归长他们获得了托孤任命,发现头一桩麻烦就是得支开王宗实,于是就忽悠王宗实去淮南监军。王宗实心眼也实在,接到命令就准备出发,却被他的副使拦住了。

副使说:皇上病了这么久,你只隔着门问候皇帝,面也不曾见过一次,现在突然让你出外监军,这到底是真还是假啊。

要弄清楚真假,那就得去宫里看看了。

王宗实回宫一看,啊,宣宗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这下子王宗实火大了,拔刀就要杀王归长等人,吓得王归长急忙跪地求饶,为了保命,还被迫承认是自己假传圣旨——结果好端端的事情被宣宗的仇恨型人格给弄砸了。

既然现在王宗实发现了错误,那就要纠正过来。于是王宗实废除了宣宗家老三接班的权力,改由宣宗最讨厌的大儿子出任。这个大儿子,就是懿宗李漼了。

那么懿宗李漼,又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

宣宗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七岁了,原本是毫无指望的事情,却最终成为了皇帝。所以宣宗最讨厌别人说他没有能力,力图要证明自己本事超强。而暗示他缺乏能力的借口,莫过于劝他立太子。所以大臣们劝说一次,宣宗就对大儿子生出几分厌恶,再劝说,宣宗已经是一看到大儿子就气不打一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