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石破天惊圣人出(第16/19页)

就算是吾性自足,知识原本就沉睡在我们心里,可是这又怎么跟善扯上了关系呢?

柏拉图用他的日喻说,来解释这个原因。

他认为,现实世界实际上是假的,是虚幻的,而在这个虚幻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理性世界。理性世界中的善理念,就好比现实虚幻世界中的太阳,是真实存在并能够引发我们灵魂的认知功能的。

于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王阳明这些人凑在一起,联手推出了美德论,此一论点的观点,计有三条:

没有人愿意作恶。

美德即知识。

诸德为一。

关于这三点,论据也有三个:

1.所有的人,都只渴望善的事物

——因此,没有人希望恶的东西。作恶就是以一种能产生恶的方式行动。因而,没有人想这样做。因而,当某个人作恶时,他并非出于本意。

2.所有的人都只渴望,善的事物

——因此一切人都会行善,只要他能够行善。如果他不这样做,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行善。美德会带来善的事物。因而,美德就是通晓善的知识。

3.各种美德都指在特定情形下的善的事物

——在任何情形下,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善的事物。如果他们未能得到善的事物,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的事物。因而,只要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的事物,那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只会是有德的。因为所有的美德都依赖于一件事——关于善的事物之知识。因而,诸德终究为一。

如果我们把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的三条论据归纳起来,那就只有一句话:你知道,你就会去做。你不知道,你想做也不知如何做。而这,正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

诸如此类。

总之,大家说的都是一码事。

与智慧大师相遇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孔子、孟子也好,苏格拉底、柏拉图也罢,还有这王阳明,他们都认为,存在着一个东西你还没有看到,而且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怪东西呢?

最早描述这个东西的,是老子李耳,他在《道德经》中说,这个东西啊,这个东西,那可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啊:

有物混成,(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

先天地生。(它先于天地而生。)

寂兮寥兮!(无声啊,又无形!)

独立不改,(它永远不依靠外在力量,)

周行而不殆,(不停地循环运行。)

可以为天地母。(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强字之曰道,(把它叫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再给它起个名叫做大。)

大曰逝,(大成为逝去,)

逝曰远,(逝去成为辽远,)

远曰反。(辽远又返转还原。)

故道大,(所以说道大,)

天大,(天大,)

地大,(地大,)

人亦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宇宙间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居其一。)

人法地,(人以地为法则,)

地法天,(地以天为法则,)

天法道。(天以道为法则。)

把老子说的这个没头没尾、没头没脑的怪东西,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对照一下,我们的心里就会“咯噔”一声:哇,走出洞穴的柏拉图,所看到的正是这个,他看到了,许多人都看到了,可是谁也无法说清楚。

他们不是智者吗?怎么智者还说不清楚?

事实上,不是他们说不清楚,而是我们听不明白。你无法对一个盲者,描述各种颜色的区别。因为对于盲者来说,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颜色。你也无法对一个聋者,描述各种音律音韵的区别,因为对于聋者来说,音律与音韵同样也是不存在的。

即便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我们也知道人类的认知存在着局限性。我们双目所见,只是光谱上极窄的范围。我们的耳朵,既听不到超声波,也听不到次声波,既然你无法对天生的盲者描述颜色,也无法对天生的聋者描述声音,这就决定了离开了洞穴的幸运儿,他已经无法再与我们进行沟通。因为我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体系,正如盲者的视觉,正如聋者的听觉,无法对感知不到的东西进行理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