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石破天惊圣人出(第13/19页)
没有人能够只凭王守仁的书本,就掌握到王守仁独立思考才获得的智慧。书本与智慧无关,它记载的只是王守仁获取终极智慧的心得感受,但不是这种终极智慧的本身。
王守仁就是这样快乐地生活在原始社会里,忽然有一夜,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忽一夕,梦谒孟夫子。孟夫子下阶迎之,先生鞠躬请教,孟夫子为讲良知一章,千言万语,指证亲切,梦中不觉叫呼,仆从伴睡者俱惊醒。
当时王守仁兴奋地狂跳起来,不停地高呼。
和他在一起的人吓得呆了:先生,你为何发癫啊?
王守仁兴奋地道: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
旁人道:你明白什么了啊?
王守仁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啊!
自是胸中始豁然大悟,叹曰: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谓格物,格此者也。所谓致知,致此者也。不思而得得什么?不勉而中中什么,总不出此良知而已。惟其为良知,所以得不由思,中不由勉。若舍本性自然之知,而纷逐于闻见,纵然想得着,做得来,亦如取水于支流,终未达于江海;不过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试之变化,终有窒碍,不由我做主。必如孔子从心不逾矩,方是良知满用,故曰无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穷通荣辱死生之见得以参其间哉!
这一段长到了令人发疯,也晦涩到了让人发狂的叽里呱啦,就是中国哲学史上大名鼎鼎的龙场悟道。
这是王守仁穷其一生的智慧与思想收获,对中国的哲学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任何一部中国哲学史,如果不写下这一段,不记下王阳明这个气派的名字,那么这本书铁定没人读。
悟道就悟道吧,这事我们理解,也能够接受。可王阳明为什么会梦到孟子呢?孔子岂不是比孟子的招牌更大?更响亮?王阳明何以不梦?
这是因为,王阳明所谓的“致良知”,不过是孟子的“取义”的翻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后者孟子的“取义”,“取”被王阳明改成了“致”,“义”的意思是“宜”字的通用,义者宜也,也就是正确的选择的意思。正确的想法,正确的做法,都是“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取义”,所以王阳明非孟子不梦,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王守仁,他究竟悟到什么了?
好一个平坦宽阔的大脑门儿
我们曾说过,所有的智慧都将在其终点相逢。
哲学是关于人类智慧的学说,无论是东方的哲学,还是西方的哲学,所研究的都是人类的智慧。倘若东方的哲学拿到西方,发现全是瞎掰,没法子应用,那么这哲学体系就必然有问题。同样的,如果西方哲学拿到东方来,发现处处不对头,那么这西方的哲学也必然有问题。
如果东方的哲学体系没有问题,那么必然能够解答西方人的疑问。
同样的,如果西方的哲学体系是正确的,那么它也能够对东方人产生教益。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王守仁穷极二十年的苦苦思索,终于石破天惊地提出了“致良知”,你马上就会注意到,在西方也有一个苏格拉底,他和王守仁殊途同归,也提出来一个“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取向。
但如果你只是从文字上推敲,就会发现王守仁的“致良知”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
但这种差异,只是文字表达的过失。王守仁和苏格拉底,他们发现的终极智慧,必然是同一个东西。
问题是,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想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事还得去古希腊,去找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问个究竟。
为啥一定要找柏拉图?
因为柏拉图这个人的一生,跟王守仁有得一拼。他于公元前427年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时名字不叫柏拉图,原姓阿里斯托克勒。但因为他的脑门儿超级大,见了他的人,无不惊呼“柏拉图”——意思是说:好一个平坦宽阔的大脑门儿。此后人人都称呼他的绰号柏拉图,叫得时间久了,连他自己都把自己的正式名字给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