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留守成都张裔争权,谋袭子午魏延贪功(第4/5页)
“自大过了。”马谡摇头叹息,“丞相莫若去信叮咛,若此事能成,也可助成北伐事业!”
“我会去信。”诸葛亮将信接过来,目光在“李严”两个字上一落,却像被风吹落的灰尘,轻轻撒开了。
“丞相欲何时出兵?”马谡问。
诸葛亮沉凝地说:“再等等,需要几头并进才好。”
“哪几头?”马谡好奇地问道。
诸葛亮静静地说:“一头是汉中屯军,一头为各地开拔北伐的更休士兵……孟达也算一头吧……这几头中,尤以汉中屯兵为重。”他缓缓地看向魏延。
魏延郑重道:“丞相放心,汉中屯兵已整装待发,必不会误事!”
诸葛亮宽心地叹了口气:“初次兴兵,不得轻忽,还是万事思虑妥当为好。”
魏延嗫嚅了一刹,却是忍不住的脾气促发了他:“丞相,延有一策进献,恳请丞相纳之。”
“文长请讲!”
魏延一字一顿道:“延以为,我军可从子午道北出,以奇兵攻克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若丞相以五千精兵予我,再以五千兵负粮,十日之内可达城下。夏侯楙闻吾来,定不战而逃窜,长安唯剩御史等文官,攻克不难,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也足供军食。而后锁住潼关,拒曹魏援兵于重关之下,丞相从斜谷徐来,比二十日,两路合聚,则关陇为我所有!”魏延说得很激动,他深为自己的天才构思感到振奋,那像把胸中的热血泼出来,那一片澎湃让灵魂都在沸腾。
“子午道……”诸葛亮念叨。
子午道南起汉中城固,北抵长安,谷长六百余里,道路艰险崎岖,开凿于王莽,后来汉顺帝在西面新凿了褒斜道,便罢去了子午道。故而这条路一般不为商旅军队所行,但因其出谷便直入长安,有不惧险者也常常不辞辛劳翻越此途。
“太冒险了,”诸葛亮摇摇头,“子午道路狭而长,一则行兵不易,二则若风闻奇兵,曹魏以重兵压境,此为全军覆灭之危!”
“兵不行险,焉能成大功,丞相若有顾虑,延愿率先锋军兵出子午道,夺取长安!”魏延竭力想让诸葛亮听从他,若是他的建议能成为一个军队一以贯之的战略,那是比攻破一座城池更大的荣耀。
诸葛亮不想和魏延做口舌争持:“文长,容亮细思可好?”
诸葛亮既不说自己的观点,也不提出反对意见,这比直接否决还让魏延难受,可他没法撬开诸葛亮的心思,只得作罢。
马谡忽地一拍脑袋:“呀,险些忘了!”他从怀里摸出一封信,“丞相,这是我临走时,夫人托人交来的家信,让我务必交给你。”
诸葛亮一愣,信用鲜红的细绳扎住,边缝戳了封泥,是“果果”两个字,他是知道的。自来家里给他寄信,必定要戳上镌着“果”字的封泥,这是诸葛果的主意,她说这是把自己盖在信上,便是隔着千山万水,也能随侍在父亲身边。
他把信小心地拆开,揭开那一片轻薄的检,像推开了一扇温暖的门。他微微地笑了,却始终没有说一个字,倒让在座的几个人好奇心泛滥起来,却不合适去打听丞相的私事。
他把信和检合在一处,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依然恢复成忧怀国事的丞相模样。
待人散了,他也没有提及那封信,却把早上从成都邮驿来的两封信取出来重新过目。是岑述和张裔分别递上来的陈情书,两个人互相攻讦,岑述尤其说得痛心疾首,称自己欲弃官归乡养老。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想了想,给两人各自回了一封信,又给蒋琬写了一封信。
在他为下属的纷争苦心孤诣化解矛盾时,那封家书一直卧在他的怀里,像一片红叶,一条条细腻的经络像女儿家千千结扣的心思,理不清也分不出。
信是黄月英所书,她告诉诸葛亮,南欸怀了他的孩子,请医士瞧过了,多半是个男孩。
诸葛亮此刻其实已想明白了,那一夜南欸的欲言又止,原来是要告诉他,她有了他的骨血,可他忙得抽不出一点儿的时间去观察一个女人的心思。她对他的痴爱眷恋、畏惧害怕,他只是隐约地感觉出,像拂过门楣的夜风,匆匆便过去了。
他又将做父亲了,可惜,仍然会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也一直扮演着不合格丈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