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四)(第22/24页)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辩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倍感亲切。
后世书信的思慕语相当丰富,不胜枚举,比较常用的如: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相思之切,与日俱增。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还有一类思慕语是从回忆上次见面的时间及其思念切入的,如:
不睹芝仪,瞬又半载。
自违芳仪,荏苒数月。
久违大教,想起居佳胜,定符私祈。
久疏问候,伏念 宝眷平安,阖府康旺。
思慕语十分丰富,读者可以在阅读书信范文时留心摘录,以供自己习用。最好是提高的文学素养,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实的情感。
四、书信中的平和阙
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
廑念。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
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
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
福安。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信的开头‘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下文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在书写方式上一定要有所变化,以表示尊敬。书信的第一行要顶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称为‘双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等字样,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台‘,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再书写;另一种叫‘挪抬‘,就是空两格或一格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平抬的方式。
这种方式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台、韩国、日本文人写信时还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五、师生之间的称谓
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以‘夫子‘称呼老师可以追溯到孔子,故后世用来作为对老师的通称。‘函丈‘一词源于《礼记·曲礼上》:‘席间函丈。‘函是容纳的意思,学生与老师讲问,彼此之间应该留有一丈左右的距离,以便尊者有所指画,故可以作为对老师的尊称。
学生自称自称生、受业。《诗经》中就有把读书人称为‘生‘的,《小雅·常棣》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史记·儒林传》:‘言礼自鲁高堂生。‘司马贞《索隐:‘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可见西汉以后,‘生‘成为读书人的通称。在实际使用上,老师称呼弟子为‘张生‘、‘李生‘;学生也自称‘生‘、‘小生‘。
‘业‘字的本义是木版,古时老师授课,将要讲的篇章写在‘业‘上,《礼记·曲礼》说‘请业则起‘,意思是说向老师请教问题要起身,因此,学生称老师为‘业师‘而自称‘受业‘。
一般来说,只要同一时期、在同在一学校生活过的老师和学生,就可以有师生的名分。老师如何称呼学生,要看彼此在学问上有无直接的授受关系。如果对方是自己正式的学生,并向他传授过学业,可以称之为‘弟‘。这里的‘弟‘是‘弟子‘的意思,与兄弟之弟无关,古代师生称‘师弟‘,学生如若见到老师的这种称呼,千万不要误解。如果彼此虽有师生名分,但没有授过课,则老师一般称学生为‘兄‘,例如,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顾颉刚是北大的学生,彼此有师生的情谊,所以,胡适在给顾颉刚的书信中称之为‘兄‘;再如大家都熟知的,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中称‘广平兄‘,许广平不解其意,回信表示不敢与鲁迅兄弟相称,其实鲁迅并没有称兄道弟的意思,‘兄‘不过是老师对学生辈的最普通的称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