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 个人、地方与天下认同(第19/19页)
[99] 胡适:《易卜生主义》,载《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15日。
[100] 根据王汎森的研究,从晚清到五四,近代中国思想史中的自我,有一个从“国民”到“新人”的变迁,五四的“新人”在心理上具有“有意识的”、“人为的”和“向上的”特征。参见王汎森:《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见王汎森等:《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第180页。
[101] 根据王汎森的研究,从晚清到五四,近代中国思想史中的自我,有一个从“国民”到“新人”的变迁,五四的“新人”在心理上具有“有意识的”、“人为的”和“向上的”特征。参见王汎森:《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见王汎森等:《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第195页。
[102] 参见[英]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顾玫译,第16—28页。
[103] 参见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丁东、孙珉编:《世纪之交的冲撞—王蒙现象争鸣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
[104] B.Macphe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pidualism: Hobbes to Locke.参见[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第93—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