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 个人、地方与天下认同(第18/19页)

[64] 杜亚泉:《精神救国论》,见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第36—37页。

[65] 傅斯年:《人生问题发端》,见《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90页。

[66]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见姜玢编选:《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第157页。

[67] 民:《金钱》,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第986—992页。

[68] 参见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见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2—429页。

[69] 鲁迅:《文化偏至论》,见氏著:《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9—40页。

[70] 鲁迅:《文化偏至论》,见氏著:《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2页。

[71] 参见许纪霖、王儒年:《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之研究》,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72]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卷,第564—565页。

[73] [美]张灏:《重访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从史华慈教授的超越观念谈起》,见许纪霖主编:《现代性的多元反思》(《知识分子论丛》,第7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74] 参见钱穆:《阳明学述要》,台北:兰台出版社,2001年,第8页。

[75] [美]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曹幼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76] 此处依据为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的检索结果,特此致谢。

[77]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见《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417页。

[78] 梁启超:《余之死生观》,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1373页。

[79] 参见[美]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王跃译,第9页。

[80] [日]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赵士林译,第15页。

[81] 关于公理世界观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天理世界观向公理世界观的转变,汪晖作了系统的研究,参见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导论、总论部分。

[82] 蔡元培:《世界观与人生观》,见张汝伦编选:《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选》,第242页。

[83] 易白沙:《我》,载《新青年》,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84] 陈独秀:《新青年》,见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186页。

[85] 胡适:《易卜生主义》,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卷,第487页。

[86] 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卷,第529—530页。

[87] 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卷,第532页。

[88]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见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第204页。

[89] 陈独秀:《自杀论》,见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63页。

[90] 罗加伦:《写给青年:我的新人生观演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107页。

[91]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见《梁启超全集》,第5册,第2978页。

[92]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见《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297页。

[93] 傅斯年:《时代与曙光与危机》,见《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355页。

[94] 关于五四的“重建社会”,参见王汎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载《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

[95] 佚名:《唯物论二巨子(底得娄、拉梅特里)之学说》,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412页。

[96] 汉一:《毁家论》,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第916—917页。

[97] 家庭立宪者:《家庭革命说》,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第833页。

[98] 傅斯年:《万恶之原》,见《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104—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