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家富强背后的进化论(第13/15页)
[4] [美]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22—23页。
[5] 马建忠:《富民说》,见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编:《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03页。
[6] 关于晚清的洋务与清流的冲突以及富强思潮的弥漫,杨国强有非常详细和精彩的分析,参见杨国强:《晚清的清流与名士》,见氏著:《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46—214页。
[7] [美]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丁耘译,见《学术思想评论》,第6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2—93页。
[8] 王韬:《洋务上》,见《弢园文录外编》,第27页。
[9]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第180页。
[10] 参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14页。
[11]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1部,第55—61页。
[12] 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02—505页。
[13]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序》,见《康有为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4]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11页。
[15]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468页。
[16] 杨度:《金铁主义说》,见刘晴波编:《杨度集》,第220页。
[17] 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712—713页。
[18] 梁启超:《说动》,见《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175—176页。
[19] 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564—574页。
[20] 杨度:《金铁主义说》,见刘晴波编:《杨度集》,第225—227页。
[21]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664页。
[22] 严复:《原强》,见欧阳哲生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第540—541页。
[23] 梁启超:《论强权》,见《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353页。
[24] 关于严复进化论思想的复杂性,参见李强:《严复与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兼评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第188—227页。
[25] 梁启超:《现今世界大势论》,见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53页。
[26] 参见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见《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458页。
[27] 梁启超:《论强权》,见《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353页。
[28] 参见陈思贤:《“一样自然权利,两种政治”?霍布斯与平等党人》,载《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台北),第29期,2009年6月。
[29] 梁启超:《霍布士学案》,见《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499页。
[30] 梁启超:《论强权》,见《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352—353页。
[31] 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671页。
[32] 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673页。
[33] 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663页。
[34] 李书城:《学生之竞争》,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457页。
[35] 佚名:《权利篇》,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483页。
[36]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第227—228页。
[37] 参见[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334—335页。
[38]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哈茨序言,第2页。
[39] 梁启超:《新民说·论生力分利》,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6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