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旧共和国与新君主国(二)(第13/17页)

在帝国中既非希腊亦非拉丁文化的地区——这些地区距意大利的影响与同化过程尚远——恺撒则只建立若干意大利文明中心,以为将来完全平等化铺路。这些步骤在每个行省都在进行,只有最贫穷又最不重要的萨丁尼亚例外。在北方高卢,拉丁语得到官方承认,尽管公开谈话中尚未完全采用。在莱芒湖[11]边成立的诺维奥杜鲁姆(尼翁)殖民地,是采用意大利建制的最北方城镇。

西班牙

西班牙可能是那时罗马帝国人口最密的地带;恺撒派遣殖民在重要海港镇的依波利亚(原以希腊人与伊比利亚人为主)定居,与原有的居民并存。再者,最近发现的资料显示,若干殖民者可能主要是由首都的无产阶级派往乌尔索(欧苏纳)镇(距安达卢西亚中心的塞维利亚不远),或许还有该省其他几个城镇。古代的富裕商城加迪兹,在恺撒任次执政官的时候曾将其市政制度重新规划,公元前49年则以统领之名赋予完全的意大利自由市的权利,因此地位类如意大利半岛上的图斯库姆,而成为在意大利以外第一个非由罗马建立、却得到完全罗马公民权的社团。数年以后,西班牙的一些其他社团也取得同样的权利,而赐予拉丁权的社团则为数更多。

迦太基

在非洲,盖乌斯·格拉古的计划现在实施了。在罗马人往日的世仇之基地,派遣了三千名殖民者来,另有大量的佃农。罗马的迦太基——名之为“维纳斯殖民区”——由于地理环境无比的良好,繁荣的速度惊人。该省的首府,第一座商业城乌提卡,已经由于拉丁权的赋予而恢复了元气。在新并入帝国版图的努米底亚领土上,归于罗马佣兵队长普布利乌斯·西提乌斯及其一帮人的锡尔塔及其他社团,得到了法定的罗马军事殖民区的地位。被疯狂愤怒的朱巴与立宪派陷于绝境的残余分子毁为废墟的壮丽城镇,则恢复得不若毁灭之快,许多荒凉的遗址还使人想到那惨绝人寰的时期。但两个新的朱利安殖民区,迦太基与锡尔塔,则成为非洲—罗马文明的中心。

科林斯 东方

在荒凉的希腊,除了其他的计划——如在布特林特[12](科孚对面)建立罗马殖民地——之外,恺撒还忙着恢复科林斯。不仅相当多的殖民者定居到此处,而且计划在瓶颈处开一条运河,以避免环绕伯罗奔尼撒的危险航程,使意大利与欧洲的航运可经科林斯—萨罗尼克湾[13]。即使在遥远的希腊东方,恺撒都创设了一些意大利殖民区,例如在黑海边的赫拉克里亚与锡诺普[14];在这些地方,意大利的殖民者跟原有的居民共住城镇,而在叙利亚海岸的贝鲁特要港,则像锡诺普一样,取得了意大利的建制。甚至在埃及,罗马人也驻守了制御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岛。

市镇自由权扩展到各行省

由于这些命令,意大利的市镇自由权已经遍布各行省。由完全据有公民权的人组成的社团——也就是阿尔卑斯山南所有的城镇,山北及其他地方的公民殖民区及自由市——在处理其本地的事务上,跟意大利人站在平等地位。但罗马当局——一般而言是各省总督——却碰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正式自治的拉丁社团和其他解放了的社团(包括西西里的和纳波高卢的,以及其他省份的若干社团,因为它们不是公民社团)都具有如此大幅度的市政自由,以致总督除了用他的行政名义以外,无权干预。无疑在总督治下的行省中已有完全具有公民权的人所组成的社团了,诸如阿奎莱亚与纳波;而像山南高卢这样的总督省,则是由意大利建制的社团组成。但现在有一个行省全由罗马公民所居住,而其他行省也将陆续步其后尘,这在政治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意大利与行省渐无区别

意大利与行省之间的重大实际区别就这样消失了。第二个重大的区别——平时在意大利没有驻军——也渐在消失之中。军队现在只驻守需要防守的边界,而凡没有此种驻军的地区,如纳波与西西里,其指挥官则只有名义上的军官。在意大利与行省间的正式对比现在当然还是存在的,因为意大利是民法与执政官和次执政官的地区,而行省则由军法和总督和次总督管理。但民法与军法的程序久来已日渐雷同,而在唯一的一个统领统属之下,行政官名称的不同已无甚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