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罗马的肇始(第2/4页)
罗马早期的城市面貌
但关于罗马在拉丁的中心地位方面,还有另一件事可做参考:在历史开始向我们透露曙光的时期,罗马已呈现出联合城市的面貌,这跟拉丁社区的联盟结构并不一致。拉丁人民习惯于住在空旷的村庄,只有在庆典或集会或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运用公有的要塞,这个习惯久远以来就已成形,而或许在罗马地区比拉丁其他地区都要更早。罗马人并不疏于亲自耕种,也把这个地方当做他们的家园;但坎帕尼亚不利于健康的空气使罗马人不得不尽量住到山上,因为山上的空气清新干爽;在农耕者的周围自然还有许多其他行业的人,有些是外国人,有些是本土人,可能从极早的时期就在此处定居。这个事实,就某种程度,可以说明旧罗马领域人口何以密集!面积至多为一百一十五平方英里,其中有些部分是沼泽与沙土,而人口即使在建城早期,自由民即有三千三百名,因此自由居民至少有一万人。但进一步说,凡熟悉罗马人及其历史者,都知道他们的公私生活中,有不同于其他拉丁民族和意大利人之处,这便是他们的城市性和商业性。确实,罗马和科林斯或迦太基不同,不是商业城,因为拉丁姆基本上是农业区,而罗马从最初就主要是一座拉丁城。但罗马和许多其他拉丁城镇的区别,必须追溯到它的商业地位,以及因为这个地位而造成的市民性格。若说罗马是拉丁各区的商业中心,那么,我们就可以了解,何以在农业之外,其城市生活会如此有力而迅速地发展,因此为其前程奠定了基础。
追踪罗马城在商业与战略方面的发展,要比分析原始时期的社区情况更为重要。这种发展的过程可以从罗马的护城河与堡垒的相继扩充看出,因为它们必然跟罗马共和国的成长亦步亦趋。
巴拉丁之城
这个城镇在许多世纪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罗马,但据可靠的证据,其原始形式却只包括巴拉丁,或者说是“四方罗马”(Roma quadrata),这是因为巴拉丁山系的不规则四方形。包围着这座原始城市的城墙与城门,直至帝国时代仍有遗迹可见。维拉布洛圣乔治圣殿附近的罗马门和提图斯凯旋门的穆基昂尼斯门,直至现在仍为人所知,而巴拉丁的环墙曾由塔西陀亲自观察之后留下描写,至少是面向阿芬丁与西莲的部分。许多资料显示这是该城的原始城址与中心。在巴拉丁山,曾发现该城址的神圣象征,即所谓“工具窖”,这是最早的移民者贮存家庭一切所需物品之处,并于此安放一块由家中带来的宝贵泥土。另外还有移民做宗教崇拜与其他目的之用的建筑,各建于其炉边(Curia Veteres)。还有“战神”(Curia Suliorum)的聚会堂,是保存战神盾牌之处,“牧羊神”的祭坛和朱庇特祭师的居所。根据传说,此山及其附近,乃是该城重要遗迹的汇聚之处:罗慕路斯的草顶屋,他的养父浮士德勒的牧羊小屋,他们孪生兄弟二人的摇篮所漂至的无花果树,该城的创建者从阿芬丁越过色卡斯山谷掷入此处的标枪头所长出的红樱树,以及其他的神圣遗迹。正式的神殿,在这个时期尚未出现。公众聚会之处常有变迁,因此最早的地址已不可考;不过我们可以猜测,在“工具窖”周围——后来此处被称为“阿波罗区”(Area Apollinis)——可能是自由民和元老最初的集会所,而在“工具窖”上方所建的高台则是罗马社团原始的法庭所在之处。
七山
“七山节”(Septimontium)也保留了早期殖民的遗迹,而这些遗迹显示出他们逐渐向巴拉丁周围扩充。郊区一重重出现,每一区都由虽弱却断然有分的护城河保护,并跟巴拉丁的原始墙相连,正如沼泽区的外沟同主沟相连。“七环”乃是巴拉丁本身;凯马路斯,是巴拉丁向沼泽方向的下倾斜坡,在最早的时代,这沼泽存在于巴拉丁与维拉布洛;维利亚,系巴拉丁与埃斯奎林之间的山脊,后来则几乎全被帝国的建筑所淹没;法古塔尔、奥庇乌斯和契斯庇乌斯,乃是埃斯奎林的三座山峰;最后,还有苏古沙或苏布拉,乃是保护卡里纳山上的新城之堡垒,其位置在埃斯奎林和圣彼得镣铐教堂下方奎利纳尔之间的低地。这些主要是逐渐成长的结果,我们可以由其中看出巴拉丁罗马成长的早期历史,尤其是跟塞维安的分区相比,更为明显;塞维安分区是在这早期的发展上扩延而成。